皇兄何故造反? 第42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单这一点,罗通就逃脱不了干系。
  他当时是督军御史,军器即便不是他倒卖的,但是无故流出军中,被当做战损报送朝廷,也是渎职之罪。
  按理来说,这件案子继续往下查,还能查出更多的东西,但是,于谦没有那个心思去查了。
  罗通的案子,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有渎职之罪已经够了,再往深了查,一则难度巨大,耗时耗力,二则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除了罗通的案子之外,于谦身负的第二个使命,就是巡查诸边,实地勘察九边重镇方案的可行性。
  这段时间下来,以大同为中心,西至甘肃,东至宣府,于谦基本上都已经跑了一圈,得见的状况,让他颇为焦虑。
  去岁也先入侵,声势浩大,诸多的关隘战损都很严重。
  虽然工部承旨,已经调集各地的工匠,全力修复,但是,因为财政的原因,还是很多地方还是迟迟未曾修复。
  想要再进一步改建出足以和大同,宣府媲美的军镇,所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
  军务上的问题,于谦有信心解决,但是财政上的问题,却是一个大缺口。
  只有亲自看过各地破旧的城池,于谦才越发能够感受到,建立九边防线的重要性。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就越发的关注,各地的军屯情况。
  然而一查之下,于谦才感到越发的心惊。
  大明如今的军屯数量,登记在册的,比诸开国之时,已经足足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只是作为补充的开中法,已经成为边境军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一点,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心中早就有数。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各地仍在正常运转的军屯,已经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
  不足三分之一的正常军屯,却要提供三分之二的军屯赋税。
  换而言之,耕作军屯的官军,所承担的赋税,实质上已经增加了一倍。
  因为是由国家统一提供耕种的田地,器物,所以大明对于军屯的赋税,本就设置的不轻,视不同的地区,有些地方是三成四成,有些地方是五成,六成。
  前者还好,军屯尚能留下一部分,像那些需要上缴五成,六成的地界,官军耕种一年,不仅得不到任何的口粮,反而要倒贴进去。
  很多地方的官军口粮,甚至要依靠于商屯来补足。
  普通的军士被煎迫至此,长此以往,如何能不产生各种兵士逃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军屯废弛,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边军逃亡,战力下降严重,同时,过于依赖开中法,且加重了对朝廷财政的负担,军费逐年递增,但是在面对外敌时,却一战即溃。
  所以说,瓦剌一战,也先能够势如破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明如今立国尚不足百年,且历代先皇皆堪称英主,结果,边境竟糜烂至此
  越是亲临实地,看到真实的场景,越了解边境的糜烂现状,于谦的心情就越感到沉重。
  如此的风气,如此的边军,如何能够保家卫国?
  天色已经西斜,于谦揉了揉额角,放下手里的笔,看着自己删改了无数遍,但是仍旧厚厚一沓的奏报,不由叹了口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