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爱的情歌_分卷阅读_45(3 / 4)
作者有话要说:《后记》
当昨天凌晨两点我敲击键盘打出(全文完)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忽然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跟我以往写的东西,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叙事的结构和风格都不太一样,我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来写,我完全是把我脑海中的一个个画面和片段连接在一起,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写完之前,我就说过,我会写一个剖析,这部分内容在后面你们会看到的,但是出于一个作者的习惯,我还是想要单独地写一下后记。
我想对我来说,后记主要是记录一些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心路历程。《不需要爱的情歌》成形于2011年底到2012年初,我说过,当时我的初衷是,写一个现实的故事,除了美好的感情之外,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那些丑陋的东西。就像蒋谣说的,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东西始终都在,你否认也没有用。很多读者常常留言说,现实生活中非难已经很多,就在小说里给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些话常常听到,但我只能说,我同意一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那些非难——就像不是所有人都会永远幸运一样——所以故事也是同样的,有讲述美好的,也有讲述丑陋的,这个世界就是充满了多样性。美好的故事会让人心生善良,充满勇气和希望;而一个好的丑陋的故事,,会让人自省,让人更加豁然,也更清醒。当然,我希望我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此外也有读者说我将痛苦的细节描写得很细致,问这是不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不得不大叹一口气,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高的评价!我好像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一个个人生活与写作分得非常开的人,我写过这么多故事,其实没有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大部分读者认为我写的东西很真实,我想说,这就是我的风格,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人,所以你们能在我的文字里看到很多细节,细节能使故事变得真实——对于那些自己也在写作的读者朋友,这是我善意的建议。当然,我写的是爱情故事,不是科幻小说,我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世界,所以总的来说,你们会发现,我故事中的大致背景是雷同的,因为这个背景,确实是我生活的真实背景。其实大部分作者都是普通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也没有遇到过把灰姑娘变成公主的白马王子,我们有的,只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想象力而已。
但是我自己也常常在反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在写作上越来越顺手,很多细节也是信手拈来,但有时候读起来,那些心理描写和场景的描述似乎又有点太多了。所以你们应该会发现,我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我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打字的机器——尽管免不了被风格化。这几年我开始给自己的作品归类,“欲望都市”系列是现实的故事(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还是船戏……),“怪客书店”完全由对话组成,节奏很快,“旅行团系列”则是禁欲小清新电影,还有我今年开始尝试写的科幻加悬疑系列的作品。尽管我一直说,写作只是我个人的恶趣味,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有进步,而不是总是在重复制造相同的产品。
最后,我想很高兴地说,在编辑的鼓励和我自己的鞭策下,今年下半年开始,我的写作又上升到另一个阶段了——我基本上已经养成了定时写作的好习惯,相信你们这半年来应该也已经感觉到了。接下来半年的计划我目前为止也已经定好了,过完农历新年后,《怪客书店3》会在二月底三月初开始连载,节奏应该还是会努力按照晋江言情的打榜计划走,所以基本上是会在2-3个月内完结,并且同时我还会写一个科幻题材的系列短剧的连载,在某本暂时还不能透露的杂志上。然后,我会开始写“旅行团系列”的第三本书,这本书在去年年底已经有了一个雏形,我也不断累积素材,相信到了6月左右,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开始。
感谢你们对我写的故事以及我本人的厚爱,就像我在2013年的总结中写到的,因为有你们才让我的写作生涯变得不孤单。
谢谢!祝新年快乐!
春十三少 写于2014年1月3日
《我想跟你们说说:这首我眼中的情歌》
我从一开始就说过,新版会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我,只是觉得我这种全新的设定在结构上有点特别,并没有想太多。而随着我不断地深入创作、不断地去挖掘这个故事,渐渐的,我开始被这个故事带动,被故事里的人物带动,我感到,最后是他们,创造了这首不需要爱的情歌。
在我开始说我的设定之前,我想先简单地为你们理顺思路,我在新版开始连载的一开始就说过,这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其实是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全文花费了90%的篇幅在描述的,蒋谣、祝嘉译、王智伟、秦锐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我”——也就是丁苓创造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我”与小樽旅店老板的故事,“我”从老板那里听来了一个故事,最终写出了第一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则是现实中的蒋谣与祝嘉译的故事。
至于说我们的主角蒋谣,也有三个:畅销小说《不需要爱的情歌》中的蒋谣,小樽旅店老板口中的蒋谣(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老板到底对“我”说了些什么),以及,真正的蒋谣。准确地说,真正的蒋谣,直到第十二章才登场,而真正的祝嘉译,只留下了雪夜的惊魂一瞥,以及最后的那封信。
我想说我的读者朋友们还是很聪明的,我记得大约在第九章左右,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我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的关于蒋谣与祝嘉译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好吧,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想要写这篇解析的原因,我想来跟你们讨论一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再来插一个也许对你们来说有点陌生的话题:心理防卫。这听上去是一个很深奥的心理学名词,但是当你在搜索引擎上检索这个名词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深奥(请允许我暂时充当一下蒋医生的角色)——所谓“心理防卫”,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事实上,这本叫做《不需要爱的情歌》的小说,是文中的“我”——也就是丁苓——的心理防卫的结果。丁苓曾经卷入过一段婚外情的旋涡,甚至差一点无法自拔,酿成大祸。故事的一开场,这段婚外情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从她的表现中看出来,她还没有走出来,她的心理问题还是很严重。她的焦虑、不自信、拖延症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她没有恢复。但是,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竭力想要挣脱这种无助的环境。所以她出门旅行,企图以改变环境的方式来改变自己。
在从旅店老板那里听到了一个关于都市男女感情的故事之后,她的灵感一下子被激发了,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这个故事与她自身的痛苦经历有一定相似之处,所以她才会重新找到了灵感,重新执笔。可以说,她被这个故事迷住了,日以继夜地创作,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成为了她本身心理防卫的一种映射。
首先,我要说的是,丁苓笔下的蒋谣、祝嘉译、王智伟、秦锐等等角色,都是她创造出来的,老板告诉了她一个模糊的故事(关于这一点,没有人知道老板到底说了什么——连作为作者的我本身也不知道!),她有了一个故事的大致背景和人物关系,于是她开始运用自己的创作能力把这些人物填满,在填写的过程中,她下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些原型存在于丁苓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且从她对人物的创造与理解来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她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先来说说“蒋谣”。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在第十二章中,丁苓婚外情的对象出现在了电话当中,与此同时,昙花一现的还有那位先生的太太——那位太太的职业恰恰跟丁苓小说中的“蒋谣”一致。所以其实,“蒋谣”就是这位太太。有人问为什么,她为什么要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曾经的“情敌”?很简单,丁苓尽管卷入过婚外情,但是她对于这段感情一直存着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尤其是对这位太太。所以她选择在书中给这位太太安了一个婚外情的“罪名”,又给了她一段美妙的感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只有这样,丁苓才能减少或转移自己的罪恶感和愧疚感——“我”跟“你”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但假如说“你”也有婚外情,那么“我”的心里就会好过一点。这其实是丁苓下意识的一种推卸责任的心理防卫。
然后是“祝嘉译”。我想,很多人在看的时候应该都不禁会在心里想:哪有祝嘉译这样的男人?哈,没错,你们是对的——几乎没有这样的男人(我之所以在这个肯定句之前加了“几乎”两个字,是因为我一直秉持着世事无绝对的原则)。关于祝嘉译,其实丁苓自己在电台节目的采访中已经说出了我想要说的话;他不代表任何人,他代表的,是我们曾经对爱情义无反顾的纯真勇气,也是我们对爱情最原始的向往。他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情人,他高大帅气,他年轻有力,他爱意满满,随时都充满热情与活力,他把你宠上了天,会耍小脾气,也会死缠烂打地求饶,最重要的是,他会嫉妒,他嫉妒每一个在你身边的男人,他把他们都当做敌人——因为你是他眼里的唯一。可是,这样的男人基本上只存在于幻想当中,所以,清醒点吧。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祝嘉译身上也有一部分丁苓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曾经处于相同的位置,扮演过相同的角色。所以祝嘉译身上的那些卑微,说不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丁苓内心最真实的反映。通过这个人物,她将自己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强者(也就是那位搞婚外情的男编辑)的不满情绪,转移到了小说中的弱者(也就是“祝嘉译”)身上,这是她本身情绪的一种发泄。不过,祝嘉译身上,也仅仅只有那么一点点影子而已。
接下来说说秦锐,事实上,对于主角的蒋谣和祝嘉译,在文中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分析和解剖,对于秦锐,着墨不多,但我有很多话要说。我想先说一说小说中的“秦锐”。我个人一直觉得,秦锐和王智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现实的人物,尤其是秦锐。他是属于那种目标很明确,而且会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人。在感情上,像他这样的人不太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我想可能是觉得没必要吧。我个人认为,男人一生之中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如果工作能够带给他成就感,这样的男人多半不会在感情世界中翻江倒海。秦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可能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会觉得小说中的他很酷,他这么有成就,却多年来默默地爱着蒋谣……但其实,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是,他可能是真的喜欢蒋谣的。他的性格比较沉稳,这么多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工作占了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没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去结识女性朋友。蒋谣聪明、漂亮,又跟他相交多年,彼此很了解,他会喜欢她很正常。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比较直白的人物,尽管会玩点阴谋,但是只是在工作上。我本来想把他写成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把牺牲了蒋谣,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那样好像,整个故事就有点太热闹了,我希望侧重点还是放在感情本身。但是我对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如此:他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他也不会像祝嘉译那样去爱一个女人,甚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有可能放弃他爱的女人。这是一个优秀却又有点自私的男人,是我们平时常常会见到的男人,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只看到了他的优秀,不会看到他的自私。至于说“秦锐”的原型,稍微猜一下的话就会知道——是那位跟丁苓婚外情的男编辑。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作用形成”,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也就是说,丁苓明白她的这段婚外恋情是一种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她的内心也受着煎熬,她对这段感情的焦虑表现在她写的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形:秦锐爱蒋谣,却得不到她。蒋谣说“你从来不是我要的那种人”,暗示着秦锐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最彻底的失败者。而现实中“秦锐”的原型,那位编辑先生,对丁苓来说却恰恰是一个感情上的强者,有着她无法企及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苓是通过这种“纠枉过正”,来宣泄自己内心还残留着的负面情绪。
再来,是“王智伟”。应该说王智伟是小说中性格最模糊,最神秘的一个人。他从故事的一开始,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出现,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慢慢变得柔软,慢慢变得叫人不再那么恨。当他听说蒋谣决定离婚的时候,他要把房子留给她,还打算瞒着她一个人承受绝症的病痛。看到这种剧情,心肠再硬的人,恐怕也无法说出任何绝情苛责的话了。而且最后,他的结局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结局——至少,有人陪在他身边,直至他死去,甚至还“多活了半年”。这样一个本该受唾弃的角色最后却有一个这么好的结局——这种角色不留给作者自己的话,怎么都说不过去!所以说,“王智伟”就是丁苓自己。她悄悄地躲在这个面目模糊的角色后面,悄悄地赎着罪。死亡,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赎罪方式,这一点,从最后“尾声”的那一段,也能看得出来。她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原谅,被宽恕,她希望不要有人恨她。但同时,她在选择死亡的时候,也带着一种丑陋的报复心理——这一点,尾声中也有描述——而呈现在小说中的话,就是蒋谣在王智伟死后还会梦到他,家里的桌上还是放着他的相框,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知道,丁苓本人是多么渴望被曾经爱过的人记住。这恐怕是,女人感性又软弱的心理在作祟吧。
除了这四个核心人物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我不想说太多,只是罗列一下,点到即止,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再去仔细看看:
1.小说中小樽餐馆的老板娘=现实中旅店老板的姑妈+穿紫色和服的客人。丁苓应该是听老板说过关于他从姑妈那里继承了旅店的事,也许是在某个喝了酒有些微醺的晚上,所以她自己也不太记得了。而同时,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板跟她说的那些来店里的客人的故事,所以在小说中,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2.素珍=旅店老板。不用说,他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所在,不造作、不扭捏,性格直白。
3.蒋柏烈=天使。蒋医生不是“人”,或者说,这个角色跟“祝嘉译”一样,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型,但是却代表着某种含义。丁苓在“尾声”中认为地铁的那两道强光是天使照射在她身上的,那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是拯救了她生命的力量。蒋医生也是如此,他在蒋谣彷徨、无助的时候,每每都能给她最温暖的鼓励和勇气,对蒋谣来说,蒋医生就是“天使”。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并不是我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虽然这种事确实常常发生,但我大多数时候都还是勤勤恳恳地翻出之前的章节,仔细地阅读,以期不会出什么岔子),而是特地如此设定的。比如说,小说中的“蒋谣”与“祝嘉译”三年后在便利店重遇,当时“祝嘉译”身旁有一个女人,按照小说中的氛围和肢体语言,那应该是一个419的对象之类的。但是现实中,祝嘉译在留给蒋谣的信中,也提到了那次便利店的相遇,说站在旁边是他的未婚妻,而且他将她描述成开朗大方的好女孩。这其实就是一种提醒——提醒你们,小说与现实的区别。
关于细节,其实还有很多,我说过,这个故事是我花了一定的心思去设计的,我在文中做了大量铺垫,而且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是有其作用和寓意的。我就不一一说了(而且说真的,我也记不了那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慢慢发掘。
另外你们可能会提出疑问的就是,祝嘉译不是留下信后就去波士顿打算跟未婚妻结婚了吗,为什么最后又出现在小樽的旅店里当一个沉默寡言、从不露面的厨师呢?是实话,我本来是想好一个桥段的,打算在丁苓跟老板的对话中一笔带过,可是后来我又觉得,还是把这当做一种留白吧,让你们自己去想象。因为有时候现实,远比小说更匪夷所思。 ↑返回顶部↑
当昨天凌晨两点我敲击键盘打出(全文完)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忽然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跟我以往写的东西,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叙事的结构和风格都不太一样,我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来写,我完全是把我脑海中的一个个画面和片段连接在一起,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写完之前,我就说过,我会写一个剖析,这部分内容在后面你们会看到的,但是出于一个作者的习惯,我还是想要单独地写一下后记。
我想对我来说,后记主要是记录一些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心路历程。《不需要爱的情歌》成形于2011年底到2012年初,我说过,当时我的初衷是,写一个现实的故事,除了美好的感情之外,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那些丑陋的东西。就像蒋谣说的,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东西始终都在,你否认也没有用。很多读者常常留言说,现实生活中非难已经很多,就在小说里给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些话常常听到,但我只能说,我同意一半。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那些非难——就像不是所有人都会永远幸运一样——所以故事也是同样的,有讲述美好的,也有讲述丑陋的,这个世界就是充满了多样性。美好的故事会让人心生善良,充满勇气和希望;而一个好的丑陋的故事,,会让人自省,让人更加豁然,也更清醒。当然,我希望我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此外也有读者说我将痛苦的细节描写得很细致,问这是不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不得不大叹一口气,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高的评价!我好像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一个个人生活与写作分得非常开的人,我写过这么多故事,其实没有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大部分读者认为我写的东西很真实,我想说,这就是我的风格,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人,所以你们能在我的文字里看到很多细节,细节能使故事变得真实——对于那些自己也在写作的读者朋友,这是我善意的建议。当然,我写的是爱情故事,不是科幻小说,我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世界,所以总的来说,你们会发现,我故事中的大致背景是雷同的,因为这个背景,确实是我生活的真实背景。其实大部分作者都是普通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也没有遇到过把灰姑娘变成公主的白马王子,我们有的,只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想象力而已。
但是我自己也常常在反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在写作上越来越顺手,很多细节也是信手拈来,但有时候读起来,那些心理描写和场景的描述似乎又有点太多了。所以你们应该会发现,我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我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打字的机器——尽管免不了被风格化。这几年我开始给自己的作品归类,“欲望都市”系列是现实的故事(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还是船戏……),“怪客书店”完全由对话组成,节奏很快,“旅行团系列”则是禁欲小清新电影,还有我今年开始尝试写的科幻加悬疑系列的作品。尽管我一直说,写作只是我个人的恶趣味,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有进步,而不是总是在重复制造相同的产品。
最后,我想很高兴地说,在编辑的鼓励和我自己的鞭策下,今年下半年开始,我的写作又上升到另一个阶段了——我基本上已经养成了定时写作的好习惯,相信你们这半年来应该也已经感觉到了。接下来半年的计划我目前为止也已经定好了,过完农历新年后,《怪客书店3》会在二月底三月初开始连载,节奏应该还是会努力按照晋江言情的打榜计划走,所以基本上是会在2-3个月内完结,并且同时我还会写一个科幻题材的系列短剧的连载,在某本暂时还不能透露的杂志上。然后,我会开始写“旅行团系列”的第三本书,这本书在去年年底已经有了一个雏形,我也不断累积素材,相信到了6月左右,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开始。
感谢你们对我写的故事以及我本人的厚爱,就像我在2013年的总结中写到的,因为有你们才让我的写作生涯变得不孤单。
谢谢!祝新年快乐!
春十三少 写于2014年1月3日
《我想跟你们说说:这首我眼中的情歌》
我从一开始就说过,新版会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我,只是觉得我这种全新的设定在结构上有点特别,并没有想太多。而随着我不断地深入创作、不断地去挖掘这个故事,渐渐的,我开始被这个故事带动,被故事里的人物带动,我感到,最后是他们,创造了这首不需要爱的情歌。
在我开始说我的设定之前,我想先简单地为你们理顺思路,我在新版开始连载的一开始就说过,这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其实是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全文花费了90%的篇幅在描述的,蒋谣、祝嘉译、王智伟、秦锐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我”——也就是丁苓创造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我”与小樽旅店老板的故事,“我”从老板那里听来了一个故事,最终写出了第一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则是现实中的蒋谣与祝嘉译的故事。
至于说我们的主角蒋谣,也有三个:畅销小说《不需要爱的情歌》中的蒋谣,小樽旅店老板口中的蒋谣(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老板到底对“我”说了些什么),以及,真正的蒋谣。准确地说,真正的蒋谣,直到第十二章才登场,而真正的祝嘉译,只留下了雪夜的惊魂一瞥,以及最后的那封信。
我想说我的读者朋友们还是很聪明的,我记得大约在第九章左右,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我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的关于蒋谣与祝嘉译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好吧,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想要写这篇解析的原因,我想来跟你们讨论一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再来插一个也许对你们来说有点陌生的话题:心理防卫。这听上去是一个很深奥的心理学名词,但是当你在搜索引擎上检索这个名词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深奥(请允许我暂时充当一下蒋医生的角色)——所谓“心理防卫”,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事实上,这本叫做《不需要爱的情歌》的小说,是文中的“我”——也就是丁苓——的心理防卫的结果。丁苓曾经卷入过一段婚外情的旋涡,甚至差一点无法自拔,酿成大祸。故事的一开场,这段婚外情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从她的表现中看出来,她还没有走出来,她的心理问题还是很严重。她的焦虑、不自信、拖延症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她没有恢复。但是,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竭力想要挣脱这种无助的环境。所以她出门旅行,企图以改变环境的方式来改变自己。
在从旅店老板那里听到了一个关于都市男女感情的故事之后,她的灵感一下子被激发了,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这个故事与她自身的痛苦经历有一定相似之处,所以她才会重新找到了灵感,重新执笔。可以说,她被这个故事迷住了,日以继夜地创作,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成为了她本身心理防卫的一种映射。
首先,我要说的是,丁苓笔下的蒋谣、祝嘉译、王智伟、秦锐等等角色,都是她创造出来的,老板告诉了她一个模糊的故事(关于这一点,没有人知道老板到底说了什么——连作为作者的我本身也不知道!),她有了一个故事的大致背景和人物关系,于是她开始运用自己的创作能力把这些人物填满,在填写的过程中,她下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些原型存在于丁苓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且从她对人物的创造与理解来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她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先来说说“蒋谣”。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在第十二章中,丁苓婚外情的对象出现在了电话当中,与此同时,昙花一现的还有那位先生的太太——那位太太的职业恰恰跟丁苓小说中的“蒋谣”一致。所以其实,“蒋谣”就是这位太太。有人问为什么,她为什么要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曾经的“情敌”?很简单,丁苓尽管卷入过婚外情,但是她对于这段感情一直存着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尤其是对这位太太。所以她选择在书中给这位太太安了一个婚外情的“罪名”,又给了她一段美妙的感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只有这样,丁苓才能减少或转移自己的罪恶感和愧疚感——“我”跟“你”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但假如说“你”也有婚外情,那么“我”的心里就会好过一点。这其实是丁苓下意识的一种推卸责任的心理防卫。
然后是“祝嘉译”。我想,很多人在看的时候应该都不禁会在心里想:哪有祝嘉译这样的男人?哈,没错,你们是对的——几乎没有这样的男人(我之所以在这个肯定句之前加了“几乎”两个字,是因为我一直秉持着世事无绝对的原则)。关于祝嘉译,其实丁苓自己在电台节目的采访中已经说出了我想要说的话;他不代表任何人,他代表的,是我们曾经对爱情义无反顾的纯真勇气,也是我们对爱情最原始的向往。他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情人,他高大帅气,他年轻有力,他爱意满满,随时都充满热情与活力,他把你宠上了天,会耍小脾气,也会死缠烂打地求饶,最重要的是,他会嫉妒,他嫉妒每一个在你身边的男人,他把他们都当做敌人——因为你是他眼里的唯一。可是,这样的男人基本上只存在于幻想当中,所以,清醒点吧。不过我个人觉得,其实祝嘉译身上也有一部分丁苓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曾经处于相同的位置,扮演过相同的角色。所以祝嘉译身上的那些卑微,说不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丁苓内心最真实的反映。通过这个人物,她将自己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强者(也就是那位搞婚外情的男编辑)的不满情绪,转移到了小说中的弱者(也就是“祝嘉译”)身上,这是她本身情绪的一种发泄。不过,祝嘉译身上,也仅仅只有那么一点点影子而已。
接下来说说秦锐,事实上,对于主角的蒋谣和祝嘉译,在文中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分析和解剖,对于秦锐,着墨不多,但我有很多话要说。我想先说一说小说中的“秦锐”。我个人一直觉得,秦锐和王智伟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现实的人物,尤其是秦锐。他是属于那种目标很明确,而且会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人。在感情上,像他这样的人不太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我想可能是觉得没必要吧。我个人认为,男人一生之中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如果工作能够带给他成就感,这样的男人多半不会在感情世界中翻江倒海。秦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可能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会觉得小说中的他很酷,他这么有成就,却多年来默默地爱着蒋谣……但其实,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是,他可能是真的喜欢蒋谣的。他的性格比较沉稳,这么多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工作占了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没有多余的心思和精力去结识女性朋友。蒋谣聪明、漂亮,又跟他相交多年,彼此很了解,他会喜欢她很正常。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比较直白的人物,尽管会玩点阴谋,但是只是在工作上。我本来想把他写成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把牺牲了蒋谣,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那样好像,整个故事就有点太热闹了,我希望侧重点还是放在感情本身。但是我对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如此:他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他也不会像祝嘉译那样去爱一个女人,甚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有可能放弃他爱的女人。这是一个优秀却又有点自私的男人,是我们平时常常会见到的男人,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只看到了他的优秀,不会看到他的自私。至于说“秦锐”的原型,稍微猜一下的话就会知道——是那位跟丁苓婚外情的男编辑。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作用形成”,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也就是说,丁苓明白她的这段婚外恋情是一种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她的内心也受着煎熬,她对这段感情的焦虑表现在她写的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形:秦锐爱蒋谣,却得不到她。蒋谣说“你从来不是我要的那种人”,暗示着秦锐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最彻底的失败者。而现实中“秦锐”的原型,那位编辑先生,对丁苓来说却恰恰是一个感情上的强者,有着她无法企及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苓是通过这种“纠枉过正”,来宣泄自己内心还残留着的负面情绪。
再来,是“王智伟”。应该说王智伟是小说中性格最模糊,最神秘的一个人。他从故事的一开始,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出现,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慢慢变得柔软,慢慢变得叫人不再那么恨。当他听说蒋谣决定离婚的时候,他要把房子留给她,还打算瞒着她一个人承受绝症的病痛。看到这种剧情,心肠再硬的人,恐怕也无法说出任何绝情苛责的话了。而且最后,他的结局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结局——至少,有人陪在他身边,直至他死去,甚至还“多活了半年”。这样一个本该受唾弃的角色最后却有一个这么好的结局——这种角色不留给作者自己的话,怎么都说不过去!所以说,“王智伟”就是丁苓自己。她悄悄地躲在这个面目模糊的角色后面,悄悄地赎着罪。死亡,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赎罪方式,这一点,从最后“尾声”的那一段,也能看得出来。她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原谅,被宽恕,她希望不要有人恨她。但同时,她在选择死亡的时候,也带着一种丑陋的报复心理——这一点,尾声中也有描述——而呈现在小说中的话,就是蒋谣在王智伟死后还会梦到他,家里的桌上还是放着他的相框,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知道,丁苓本人是多么渴望被曾经爱过的人记住。这恐怕是,女人感性又软弱的心理在作祟吧。
除了这四个核心人物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我不想说太多,只是罗列一下,点到即止,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再去仔细看看:
1.小说中小樽餐馆的老板娘=现实中旅店老板的姑妈+穿紫色和服的客人。丁苓应该是听老板说过关于他从姑妈那里继承了旅店的事,也许是在某个喝了酒有些微醺的晚上,所以她自己也不太记得了。而同时,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板跟她说的那些来店里的客人的故事,所以在小说中,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2.素珍=旅店老板。不用说,他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所在,不造作、不扭捏,性格直白。
3.蒋柏烈=天使。蒋医生不是“人”,或者说,这个角色跟“祝嘉译”一样,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型,但是却代表着某种含义。丁苓在“尾声”中认为地铁的那两道强光是天使照射在她身上的,那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是拯救了她生命的力量。蒋医生也是如此,他在蒋谣彷徨、无助的时候,每每都能给她最温暖的鼓励和勇气,对蒋谣来说,蒋医生就是“天使”。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并不是我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虽然这种事确实常常发生,但我大多数时候都还是勤勤恳恳地翻出之前的章节,仔细地阅读,以期不会出什么岔子),而是特地如此设定的。比如说,小说中的“蒋谣”与“祝嘉译”三年后在便利店重遇,当时“祝嘉译”身旁有一个女人,按照小说中的氛围和肢体语言,那应该是一个419的对象之类的。但是现实中,祝嘉译在留给蒋谣的信中,也提到了那次便利店的相遇,说站在旁边是他的未婚妻,而且他将她描述成开朗大方的好女孩。这其实就是一种提醒——提醒你们,小说与现实的区别。
关于细节,其实还有很多,我说过,这个故事是我花了一定的心思去设计的,我在文中做了大量铺垫,而且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是有其作用和寓意的。我就不一一说了(而且说真的,我也记不了那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慢慢发掘。
另外你们可能会提出疑问的就是,祝嘉译不是留下信后就去波士顿打算跟未婚妻结婚了吗,为什么最后又出现在小樽的旅店里当一个沉默寡言、从不露面的厨师呢?是实话,我本来是想好一个桥段的,打算在丁苓跟老板的对话中一笔带过,可是后来我又觉得,还是把这当做一种留白吧,让你们自己去想象。因为有时候现实,远比小说更匪夷所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