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小福女_分卷阅读_148(3 / 4)
但这样一来也会提高厂子里的风险。厂子现在也就刚刚盈亏平衡,能勉强养得起厂子里的这几十号工人,保守的军嫂不大愿意冒风险,她们怕厂子出了事,好不容易的来的工作就没了。
双方都有自己的考量。陈福香自然是支持于青青,现在形式好,不抓近机会,回头这些供销社或是百货大楼在她们这里拿不到货,肯定又会去兰市服装厂了,青青好不容易才拉回来的客户又没了。
双方的考虑都有道理,最后徐嫂子作主,让双方将各自的意见写下来,分析优劣,交给上面来决定。
这算公平的决定了,大家都没意见,下班之余,卯足了干劲儿写报告。
陈福香也帮着于青青写报告。
其实大家之所以不同意,还是她们的底子太薄了,没钱。添新机器要钱,招聘新的员工都要钱,可不发展,永远都她们这几十个人也不现实。
陈福香上次就想出钱,没能出出去,这回又攒了小半年的钱,她跟岑卫东加起来快两百块钱一个月,算下来有小一千。她跟于青青商量:“钱的事,咱们可以搞集资,工人集资建厂,扩大生产,你看怎么样?”
于青青也明白,要想上面同意她的方案,资金问题必须得解决。明眼人都应该看得出来,服装厂的发展势头挺好的,出钱应该不会亏,估计这回愿意出钱的人比上次应该更多。
这次于青青比上回有信心了,她在报告中写了陈福香的提议,职工集资建厂,工人的厂子工人自个儿建。
这个办法果然获得了不少人的同意。
上面做了调查,看大家乐不乐意出资,最后愿意出资的人竟占了百分之七十。
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采购、招聘新职工的主意也提上了日程。不过为了减轻服装厂的负担,这次招聘对外,都是招的临时工。
别看是临时工,也一大堆人乐意干,毕竟这年月,能有个工作就能免于下乡,当临时工也比下乡种地强。
服装厂这边干得如火如荼,陈福香也有了新的的主意,她问徐嫂子和于青青:“我们能不能将刺绣的元素加进衣服里?”
这个想法很新鲜,徐嫂子和于青青对视一眼,觉得也许可以试试:“福香,你怎么想到这个的?”
陈福香腼腆一笑说:“我看你们做衣服的弄得热火朝天,咱们刺绣这边却挺冷清的,感觉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着如果能将刺绣融入进衣服里,会不会也让刺绣搭上服装厂发展的这个机会,也让刺绣的嫂子们更有成就感。”
于青青赞许地说:“福香,你真聪明,这个办法我觉得行,咱们不可能一直靠比兰市服装厂的出厂价便宜来争取客户。百货大楼里最贵的货也不是兰市服装厂生产的,都是上海那边来的衣服,同样的料子,质量也差不多,就样式差一点,比咱们的衣服贵了一二十块,凭什么?”
她在刺绣厂工作过,又对服装厂了解,还跑过销售,经验最丰富,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咱们厂子里刺绣的女工手艺远远比不上兰市刺绣厂们的师傅,这些绣品拿去出口,恐怕也大多是最低的那一阶,完全竞争不过。而刺绣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换
到衣服上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制造一批高档的衣服,像白衬衫这种浅色的衣服,在上面绣朵花或是什么草、蝴蝶之类的,衣服的档次是不是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衣服完全可以放到兰市百货大楼去卖高价。对厂子里的绣工们来说,也比制做独立的绣品要轻松很多,一个熟练的绣工,一天给几件衣服弄个简单的小花样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是我或福香去,一天给十来件衣服上色也不难。”
虽然这是个贫穷的时代,但无论多么贫穷的年代,总有相对富裕的人,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更古不变的。
徐嫂子的感悟没这么深,但于青青和陈福香说的话似乎挺有道理的,而且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她们俩比她们这些一直呆在家里的军嫂更有见地和干劲儿。
“那,要不就试试?”她问。
陈福香和于青青都笑了:“试,刚开始少做一点,先看看有没有人愿意买,然后再根据销量来决定生产。”
这样风险更小了,徐嫂子很高兴地同意了:“就这么干。”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想法是挺好的,但奈何,转眼到了四月,陈福香忽然发动了。
那天,她还在服装厂里上班,忽然感觉下身一湿,然后痛了起来。
有经验的嫂子们马上明白,她这是羊水破了,要生了,嫂子们分头行动,有得去叫车子,有的扶她出去,还有的去找人通知岑卫东。
岑卫东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好在训练,听到这个消息,他将手里的事情丢给了一营营长,飞快地冲向医院,心里不停地祈祷,这小家伙老实点,可千万别像他妈一样,动不动就闹出大动静来考验他的心脏。
第81章
“生了吗?”岑卫东一口气冲进医院, 正好看到郭若君,抓住她就问。 ↑返回顶部↑
双方都有自己的考量。陈福香自然是支持于青青,现在形式好,不抓近机会,回头这些供销社或是百货大楼在她们这里拿不到货,肯定又会去兰市服装厂了,青青好不容易才拉回来的客户又没了。
双方的考虑都有道理,最后徐嫂子作主,让双方将各自的意见写下来,分析优劣,交给上面来决定。
这算公平的决定了,大家都没意见,下班之余,卯足了干劲儿写报告。
陈福香也帮着于青青写报告。
其实大家之所以不同意,还是她们的底子太薄了,没钱。添新机器要钱,招聘新的员工都要钱,可不发展,永远都她们这几十个人也不现实。
陈福香上次就想出钱,没能出出去,这回又攒了小半年的钱,她跟岑卫东加起来快两百块钱一个月,算下来有小一千。她跟于青青商量:“钱的事,咱们可以搞集资,工人集资建厂,扩大生产,你看怎么样?”
于青青也明白,要想上面同意她的方案,资金问题必须得解决。明眼人都应该看得出来,服装厂的发展势头挺好的,出钱应该不会亏,估计这回愿意出钱的人比上次应该更多。
这次于青青比上回有信心了,她在报告中写了陈福香的提议,职工集资建厂,工人的厂子工人自个儿建。
这个办法果然获得了不少人的同意。
上面做了调查,看大家乐不乐意出资,最后愿意出资的人竟占了百分之七十。
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采购、招聘新职工的主意也提上了日程。不过为了减轻服装厂的负担,这次招聘对外,都是招的临时工。
别看是临时工,也一大堆人乐意干,毕竟这年月,能有个工作就能免于下乡,当临时工也比下乡种地强。
服装厂这边干得如火如荼,陈福香也有了新的的主意,她问徐嫂子和于青青:“我们能不能将刺绣的元素加进衣服里?”
这个想法很新鲜,徐嫂子和于青青对视一眼,觉得也许可以试试:“福香,你怎么想到这个的?”
陈福香腼腆一笑说:“我看你们做衣服的弄得热火朝天,咱们刺绣这边却挺冷清的,感觉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着如果能将刺绣融入进衣服里,会不会也让刺绣搭上服装厂发展的这个机会,也让刺绣的嫂子们更有成就感。”
于青青赞许地说:“福香,你真聪明,这个办法我觉得行,咱们不可能一直靠比兰市服装厂的出厂价便宜来争取客户。百货大楼里最贵的货也不是兰市服装厂生产的,都是上海那边来的衣服,同样的料子,质量也差不多,就样式差一点,比咱们的衣服贵了一二十块,凭什么?”
她在刺绣厂工作过,又对服装厂了解,还跑过销售,经验最丰富,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咱们厂子里刺绣的女工手艺远远比不上兰市刺绣厂们的师傅,这些绣品拿去出口,恐怕也大多是最低的那一阶,完全竞争不过。而刺绣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换
到衣服上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制造一批高档的衣服,像白衬衫这种浅色的衣服,在上面绣朵花或是什么草、蝴蝶之类的,衣服的档次是不是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衣服完全可以放到兰市百货大楼去卖高价。对厂子里的绣工们来说,也比制做独立的绣品要轻松很多,一个熟练的绣工,一天给几件衣服弄个简单的小花样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是我或福香去,一天给十来件衣服上色也不难。”
虽然这是个贫穷的时代,但无论多么贫穷的年代,总有相对富裕的人,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更古不变的。
徐嫂子的感悟没这么深,但于青青和陈福香说的话似乎挺有道理的,而且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她们俩比她们这些一直呆在家里的军嫂更有见地和干劲儿。
“那,要不就试试?”她问。
陈福香和于青青都笑了:“试,刚开始少做一点,先看看有没有人愿意买,然后再根据销量来决定生产。”
这样风险更小了,徐嫂子很高兴地同意了:“就这么干。”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想法是挺好的,但奈何,转眼到了四月,陈福香忽然发动了。
那天,她还在服装厂里上班,忽然感觉下身一湿,然后痛了起来。
有经验的嫂子们马上明白,她这是羊水破了,要生了,嫂子们分头行动,有得去叫车子,有的扶她出去,还有的去找人通知岑卫东。
岑卫东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好在训练,听到这个消息,他将手里的事情丢给了一营营长,飞快地冲向医院,心里不停地祈祷,这小家伙老实点,可千万别像他妈一样,动不动就闹出大动静来考验他的心脏。
第81章
“生了吗?”岑卫东一口气冲进医院, 正好看到郭若君,抓住她就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