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分卷阅读_463(1 / 2)
自然不全是为这事,忠孝的大旗还是要抓得牢牢的。
宋时抄起话筒跟着解释道:“我们二人已然在家闲住,不能再在朝中尽忠职守,总也得做些利国利民之事。身为读书人便该以天下为己任,时刻念天意民心,何必问在朝在野?”
台下的李阁老轻叹一声,他身边那些年轻的御史、翰林更是伤感:这两人分明可以留在朝中安享富贵权势,却为正朝中纲纪而主动辞官。辞官之后竟也不肯安安稳稳地办个书院,印个期刊,做个清闲又受人敬慕的理学名家,却要为探矿踏遍四野,饱受风霜之苦……
虽然他们俩自己不以为苦,但底下坐着的一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坐轿绝不骑马、能骑马绝不步行的文人已经在脑海中替他们受尽了攀山越岭、风霜之苦。讲学会结束后的送行宴上,本该为学士送行的,却由李学士带头连敬了他们几轮,祝他们早日兴业富国,实现自家志向。
宋时是基层官二代出身,接待领导的酒桌小能手,不动声色地替自家师兄挡了酒,一人就喝得朝中这些清流官眼红面赤,握着他们的手涕泪涟涟:“你二人在外须当保重身体,定要平安回来。”
这是自然,谢老领导关心。
“北方多风沙、南方多瘴役,二子在外宜多珍重,不可强近荒山幽岭。”
不要紧,他们其实早买了地质矿产地图,太危险的地方不靠近,只画图就是。
……
“二位大人恩深爱重,进退与共,为情之一字可抛官去职,踏遍青山,实是我辈有情人的楷模。此事我等回去必定照实写进书中,叫世人皆得见你二人的深情!”
嗯?这位作者的关注点是不是歪了?怎么又要出他们的书了,不能先问问他们这大活人再写么?
宋时喝到后头,听到的肺腑之言越来越花样繁多,听得他脸色通红,眉心紧皱,一副简直不想跟这些都察御史们喝下去的模样。但久后他在市面上见到最新版的桓宋故事书时,还是偷偷地买了好几本,装在布包里捎回家看。
一个人看还是两个人看,看完以后如何议论点评模仿……就不足外人道了。
这一年冬尽时,他们便踏遍了京郊远近山河,献上了第一卷《大郑矿产舆图志》。转年开春不久,他们便收拾行装前往天津,由近及远踏遍大郑河山……
第289章正文完结
无官一身轻。
离开中枢后的日子简直说不出的轻松愉快。
他们两人也不打算凭地质矿产地图重入朝廷,因此行程安排得并不十分紧凑:
寒暑假懒怠出门,便留在家里写写论文,帮他爹带带学生。而那学校里后来又有汉中府一道回来的女先生应聘,他们不过有一搭无一搭地教着,也并不很占身子。
天气好时便乘车船往外省去,有时信马游缰走到风景佳处,便可对景吟咏流连一番。遇上当地有传唱宋桓故事的,他们两人听着有不对的地方,还会将自己写的游记留下几篇,叫人照着修改。
哪怕是在交通、住宿、餐饮条件都不怎么好的古代,旅游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不知多少名山大川间留下了三元饼、桓侯面之类小吃;不知多少山水幽佳处留下了宋桓碑、桓宋亭之类的人工景点;更不知多少凭借少许化学知识卖药炼银的骗子送进当地官府……
因他们还顶着御史、翰林官衔,出京后也被地方官府当作半个钦差招待,出入有人接车送,比他们自己做地方官时招待天使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或许因为他们不是来查点学校、官仓、赋税的御史,还擅长做地方民政,各地官员要求他们指点为政富民之道,待他们倒像是学生乍遇名师,百听百信。
宋时脑中藏着各地五百年后的地质矿产地图,胸中更藏着五百年后的国内游线路和各地特产的旅游纪念品,能精准地指点各地官府做实业:
大港的油田、邯郸的铁矿、唐山的煤炭、蓟镇的磷矿……仅北直隶一地物产就足以建起一个可以供应各府的工业圈。再往远处更有河南的锰矿、山陕的煤铁油汽、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锡、汞……
宋时在外指点江山,桓凌就在家带带官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师生,给他备衣食、车轿、折叠阳伞、干湿手巾……照顾得妥妥帖帖,无微不至,任谁看了也要赞一声“举案齐眉”。
众御史在京里辛辛苦苦写文改戏,将二人的关系昭示天下,然而这两人在外转一圈,地方小报和瓦舍勾栏里说唱的新篇就足以淹末那些名家之作。
宋时翻着早上热腾腾新送来的小报,笑吟吟地勾了桓凌一眼:“做名人可真不容易,动辄就上报纸,就有人拿你编故事,还不用心查查真相,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赶明儿咱们得去跟本地官宦们说一声……”
早先不觉得,自从跟褚、马二长史坦白过一回后,他就有点儿喜欢上了别人知道他们婚内关系时那种三观尽碎的神情。 ↑返回顶部↑
宋时抄起话筒跟着解释道:“我们二人已然在家闲住,不能再在朝中尽忠职守,总也得做些利国利民之事。身为读书人便该以天下为己任,时刻念天意民心,何必问在朝在野?”
台下的李阁老轻叹一声,他身边那些年轻的御史、翰林更是伤感:这两人分明可以留在朝中安享富贵权势,却为正朝中纲纪而主动辞官。辞官之后竟也不肯安安稳稳地办个书院,印个期刊,做个清闲又受人敬慕的理学名家,却要为探矿踏遍四野,饱受风霜之苦……
虽然他们俩自己不以为苦,但底下坐着的一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坐轿绝不骑马、能骑马绝不步行的文人已经在脑海中替他们受尽了攀山越岭、风霜之苦。讲学会结束后的送行宴上,本该为学士送行的,却由李学士带头连敬了他们几轮,祝他们早日兴业富国,实现自家志向。
宋时是基层官二代出身,接待领导的酒桌小能手,不动声色地替自家师兄挡了酒,一人就喝得朝中这些清流官眼红面赤,握着他们的手涕泪涟涟:“你二人在外须当保重身体,定要平安回来。”
这是自然,谢老领导关心。
“北方多风沙、南方多瘴役,二子在外宜多珍重,不可强近荒山幽岭。”
不要紧,他们其实早买了地质矿产地图,太危险的地方不靠近,只画图就是。
……
“二位大人恩深爱重,进退与共,为情之一字可抛官去职,踏遍青山,实是我辈有情人的楷模。此事我等回去必定照实写进书中,叫世人皆得见你二人的深情!”
嗯?这位作者的关注点是不是歪了?怎么又要出他们的书了,不能先问问他们这大活人再写么?
宋时喝到后头,听到的肺腑之言越来越花样繁多,听得他脸色通红,眉心紧皱,一副简直不想跟这些都察御史们喝下去的模样。但久后他在市面上见到最新版的桓宋故事书时,还是偷偷地买了好几本,装在布包里捎回家看。
一个人看还是两个人看,看完以后如何议论点评模仿……就不足外人道了。
这一年冬尽时,他们便踏遍了京郊远近山河,献上了第一卷《大郑矿产舆图志》。转年开春不久,他们便收拾行装前往天津,由近及远踏遍大郑河山……
第289章正文完结
无官一身轻。
离开中枢后的日子简直说不出的轻松愉快。
他们两人也不打算凭地质矿产地图重入朝廷,因此行程安排得并不十分紧凑:
寒暑假懒怠出门,便留在家里写写论文,帮他爹带带学生。而那学校里后来又有汉中府一道回来的女先生应聘,他们不过有一搭无一搭地教着,也并不很占身子。
天气好时便乘车船往外省去,有时信马游缰走到风景佳处,便可对景吟咏流连一番。遇上当地有传唱宋桓故事的,他们两人听着有不对的地方,还会将自己写的游记留下几篇,叫人照着修改。
哪怕是在交通、住宿、餐饮条件都不怎么好的古代,旅游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不知多少名山大川间留下了三元饼、桓侯面之类小吃;不知多少山水幽佳处留下了宋桓碑、桓宋亭之类的人工景点;更不知多少凭借少许化学知识卖药炼银的骗子送进当地官府……
因他们还顶着御史、翰林官衔,出京后也被地方官府当作半个钦差招待,出入有人接车送,比他们自己做地方官时招待天使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或许因为他们不是来查点学校、官仓、赋税的御史,还擅长做地方民政,各地官员要求他们指点为政富民之道,待他们倒像是学生乍遇名师,百听百信。
宋时脑中藏着各地五百年后的地质矿产地图,胸中更藏着五百年后的国内游线路和各地特产的旅游纪念品,能精准地指点各地官府做实业:
大港的油田、邯郸的铁矿、唐山的煤炭、蓟镇的磷矿……仅北直隶一地物产就足以建起一个可以供应各府的工业圈。再往远处更有河南的锰矿、山陕的煤铁油汽、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锡、汞……
宋时在外指点江山,桓凌就在家带带官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师生,给他备衣食、车轿、折叠阳伞、干湿手巾……照顾得妥妥帖帖,无微不至,任谁看了也要赞一声“举案齐眉”。
众御史在京里辛辛苦苦写文改戏,将二人的关系昭示天下,然而这两人在外转一圈,地方小报和瓦舍勾栏里说唱的新篇就足以淹末那些名家之作。
宋时翻着早上热腾腾新送来的小报,笑吟吟地勾了桓凌一眼:“做名人可真不容易,动辄就上报纸,就有人拿你编故事,还不用心查查真相,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赶明儿咱们得去跟本地官宦们说一声……”
早先不觉得,自从跟褚、马二长史坦白过一回后,他就有点儿喜欢上了别人知道他们婚内关系时那种三观尽碎的神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