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金牌榜 大整顿 踏雪(2 / 5)
不过李公爷还是象征性地在几座大城市建立了公塾。
只是这玩意根据伊国兵的描述, 在朱富贵看来比起老美的快乐教育不妨多让。
南唐还是有科举的, 不过对于学子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大明的高等科举。
大明四大内蕃,也就是所谓五华联盟的国民是可以直接参加大明的高等科举, 报考大明的大学的。
这也是大明将他们视作一家人的标志之一。
只不过每个国家的录取比例大不相同。
教育追求的是公平而非平等。
如果所有考生以分数一刀切, 同分录取,这叫做平等。
而让缺乏教育资源的穷苦山区孩子以更低的分数,而非因为孩子的民族肤色, 更非因为北上津的户口以更低分数上学,这便是公平。
大明目前内部发展差距很大, 教育资源更是分配不均匀。
一个留在湖南老家念乡村小学堂的孩子, 就是把笔头咬烂, 也很难在考试中比过凤都毛利小学堂里念书的孩子。
而他们的差别,仅仅只是父亲当年参加湘军的时候, 有没有被长官当做猪仔卖去大明而已。
所以大明的高等科举分为东西榜。
即殷洲榜与神州榜。
在神州念中等学堂的考生,录取分数会低一些。
而在殷洲念中等学堂的考生, 录取分数会略高。
目前大明社会还没有那么内卷, 在不少人看来, 念大学并非是唯一的出路,甚至都不是最好的出路,好儿郎更应该参军入伍。
所以暂时还没有殷洲定居者有动力冒着风险,将子女送回神州,搞所谓“科举移民”。
至于未来……
还是那句话,拥有20亿~25亿人口的环太平洋大明帝国,再怎么内卷都卷不到哪里去。
而且到那时, 神州与殷洲的差距肯定已经消除,甚至倒挂了。
自然也就无所谓“科举移民”了。
而四大内蕃终究不是真正的大明公民。
他们就没有那么多政策倾斜了。
其中, 西楚的学生是待遇最好的。
他们报考大明各所大学的录取率是与大明神州考生一样的。
某些特定专业甚至录取率比大明本土学子还要高一些。
这是大明给予戍边功勋子弟的优待。
南唐和拉华,录取率就只有西楚的三成左右了。
而鞑宋,更是只有一成。 ↑返回顶部↑
只是这玩意根据伊国兵的描述, 在朱富贵看来比起老美的快乐教育不妨多让。
南唐还是有科举的, 不过对于学子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大明的高等科举。
大明四大内蕃,也就是所谓五华联盟的国民是可以直接参加大明的高等科举, 报考大明的大学的。
这也是大明将他们视作一家人的标志之一。
只不过每个国家的录取比例大不相同。
教育追求的是公平而非平等。
如果所有考生以分数一刀切, 同分录取,这叫做平等。
而让缺乏教育资源的穷苦山区孩子以更低的分数,而非因为孩子的民族肤色, 更非因为北上津的户口以更低分数上学,这便是公平。
大明目前内部发展差距很大, 教育资源更是分配不均匀。
一个留在湖南老家念乡村小学堂的孩子, 就是把笔头咬烂, 也很难在考试中比过凤都毛利小学堂里念书的孩子。
而他们的差别,仅仅只是父亲当年参加湘军的时候, 有没有被长官当做猪仔卖去大明而已。
所以大明的高等科举分为东西榜。
即殷洲榜与神州榜。
在神州念中等学堂的考生,录取分数会低一些。
而在殷洲念中等学堂的考生, 录取分数会略高。
目前大明社会还没有那么内卷, 在不少人看来, 念大学并非是唯一的出路,甚至都不是最好的出路,好儿郎更应该参军入伍。
所以暂时还没有殷洲定居者有动力冒着风险,将子女送回神州,搞所谓“科举移民”。
至于未来……
还是那句话,拥有20亿~25亿人口的环太平洋大明帝国,再怎么内卷都卷不到哪里去。
而且到那时, 神州与殷洲的差距肯定已经消除,甚至倒挂了。
自然也就无所谓“科举移民”了。
而四大内蕃终究不是真正的大明公民。
他们就没有那么多政策倾斜了。
其中, 西楚的学生是待遇最好的。
他们报考大明各所大学的录取率是与大明神州考生一样的。
某些特定专业甚至录取率比大明本土学子还要高一些。
这是大明给予戍边功勋子弟的优待。
南唐和拉华,录取率就只有西楚的三成左右了。
而鞑宋,更是只有一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