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 第147节(3 / 4)
虽是茶楼,不过或许是因为里头都是文客,所以人虽然越来越多,却也并没有人高谈阔论,大声喧哗。
穆二胖他们一人带了本书出来看,因都是熟读过的东西,所以大家都看的非常快。
看完之后,他们再按着顺时针方向把书换给其他人。
如此换了二轮,突然有一书生急匆匆进了大堂,见到了自己的熟人,“张兄,李兄,内外帘官有消息了!”
茶楼大堂内的私语声顿时都停了,安静得落针可闻,显然大家一大早聚在此处,想法和穆二胖他们是一样的。
而所谓内外连官,是指两方面的官员——内帘官在考场内办事,主要负责监考和阅卷,包括主考官、副考官、同考官、房官、内提调、内监试等。外帘官则是在考场外办事,主要负责管理考场的事务,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
众人最挂心的,自然还是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人选。
这种事儿朝廷都会直接昭告天下,再有半个月,便是省会人人皆知了。
因此这书生虽知道旁人都在听,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说了出来。
这次的主考官是礼部王尚书,三位副考官则都是翰林,分别姓钱、潘和周。
他肯直接说出来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因为他就知道这么多,再多的也就没有了。
不过总结出来虽只一句话,对这届准备下场的秀才们来说,也已经是至关重要的消息,不少人听到后就立刻离开了茶楼,想来是去通知今日没有前来的同窗好友了。
后头穆二胖他们一直坐到午饭前,都没有再听到任何相关的消息了,便一道回去了。
沈翠跟劳不语各自歇息了半日,这会儿都已经起了身。
沈翠身上没什么劲儿做饭,加上临南府这边比青州府那边还热一些,就使银钱去外头买了几个肉菜,另外自己做了个青菜汤。
等他们回来了,也就开饭了。
饭桌上,穆二胖他们说了从外头听来的消息。
劳不语就道:“往后你们安心在家备考,打听消息的事儿包给我做,左右就是点碗茶水在外头坐一坐,又不辛苦什么,没得让你们分心。”
穆二胖他们小心观察着劳不语的脸色,见他确实没有不舒服的模样,便都一一应是。
饭后,他们一道把堂屋收拾出来,接着温书。
劳不语也如他所言,揽下了打听消息的活计,去了外头茶楼。
他到底年长,经历的事儿多,这方面也比少年们有办法——他可不是跟少年们似的,在茶楼里头守株待兔等消息,而是想办法跟人打交道。
自打早先时候经过卫恕转学的事儿后,劳不语的魅力短板就被补上了。
这些年他也越来越有名师的模样,身上带着一股天然的亲和力,没费多少工夫,就打听到了王尚书的姓名和履历。
主考官王尚书是新朝第一届恩科探花,那时候百废待兴,朝廷人才凋敝,而文人素来要风骨,那会儿刚更朝换代,不少有名的才子都没有下场,而是先观望着。
因此那场恩科录取的人数比正科多了很多,含金量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高了。
但是这位王尚书当年可是十六岁中的探花,本人的才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穆二胖在心里算了算王尚书的年纪,“那王大人年事这般高了,还赶这么远的路还监考,委实辛苦。”
劳不语趁机就给他解释了一番。
这乡试考官确实辛苦,不只是要赶路,到了地方之后,八月初六就要和地方抽掉的其他官员举行‘入帘上马宴’,宴会之后,一众官员就得进入考场内的处所,监试官封门,此后便不能再外出。甚至内外帘官之间也不能再接触,有事儿只能在门帘处交谈。 ↑返回顶部↑
穆二胖他们一人带了本书出来看,因都是熟读过的东西,所以大家都看的非常快。
看完之后,他们再按着顺时针方向把书换给其他人。
如此换了二轮,突然有一书生急匆匆进了大堂,见到了自己的熟人,“张兄,李兄,内外帘官有消息了!”
茶楼大堂内的私语声顿时都停了,安静得落针可闻,显然大家一大早聚在此处,想法和穆二胖他们是一样的。
而所谓内外连官,是指两方面的官员——内帘官在考场内办事,主要负责监考和阅卷,包括主考官、副考官、同考官、房官、内提调、内监试等。外帘官则是在考场外办事,主要负责管理考场的事务,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
众人最挂心的,自然还是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人选。
这种事儿朝廷都会直接昭告天下,再有半个月,便是省会人人皆知了。
因此这书生虽知道旁人都在听,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说了出来。
这次的主考官是礼部王尚书,三位副考官则都是翰林,分别姓钱、潘和周。
他肯直接说出来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因为他就知道这么多,再多的也就没有了。
不过总结出来虽只一句话,对这届准备下场的秀才们来说,也已经是至关重要的消息,不少人听到后就立刻离开了茶楼,想来是去通知今日没有前来的同窗好友了。
后头穆二胖他们一直坐到午饭前,都没有再听到任何相关的消息了,便一道回去了。
沈翠跟劳不语各自歇息了半日,这会儿都已经起了身。
沈翠身上没什么劲儿做饭,加上临南府这边比青州府那边还热一些,就使银钱去外头买了几个肉菜,另外自己做了个青菜汤。
等他们回来了,也就开饭了。
饭桌上,穆二胖他们说了从外头听来的消息。
劳不语就道:“往后你们安心在家备考,打听消息的事儿包给我做,左右就是点碗茶水在外头坐一坐,又不辛苦什么,没得让你们分心。”
穆二胖他们小心观察着劳不语的脸色,见他确实没有不舒服的模样,便都一一应是。
饭后,他们一道把堂屋收拾出来,接着温书。
劳不语也如他所言,揽下了打听消息的活计,去了外头茶楼。
他到底年长,经历的事儿多,这方面也比少年们有办法——他可不是跟少年们似的,在茶楼里头守株待兔等消息,而是想办法跟人打交道。
自打早先时候经过卫恕转学的事儿后,劳不语的魅力短板就被补上了。
这些年他也越来越有名师的模样,身上带着一股天然的亲和力,没费多少工夫,就打听到了王尚书的姓名和履历。
主考官王尚书是新朝第一届恩科探花,那时候百废待兴,朝廷人才凋敝,而文人素来要风骨,那会儿刚更朝换代,不少有名的才子都没有下场,而是先观望着。
因此那场恩科录取的人数比正科多了很多,含金量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高了。
但是这位王尚书当年可是十六岁中的探花,本人的才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穆二胖在心里算了算王尚书的年纪,“那王大人年事这般高了,还赶这么远的路还监考,委实辛苦。”
劳不语趁机就给他解释了一番。
这乡试考官确实辛苦,不只是要赶路,到了地方之后,八月初六就要和地方抽掉的其他官员举行‘入帘上马宴’,宴会之后,一众官员就得进入考场内的处所,监试官封门,此后便不能再外出。甚至内外帘官之间也不能再接触,有事儿只能在门帘处交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