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大佬的金手指外挂 第114节(1 / 4)
三皇子妃正在插花,笑:“可见他之前总说那老先生不好,也不是胡说的。”
三皇子也不跟妻子争这个孰是孰非,放下功课,三皇子半躺在榻上欣赏着看妻子忙活了两刻钟的成果,三皇子妃见他面带疲惫,凑过来帮他揉了揉额头。
三皇子闭着眼睛想事,他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说起来这事也跟会试那道“禁海”题目有关系。
能出这道题目,也是因为禁海确实是今年朝中最大的议题,朝臣各有想法,皇上为此还让他们几个能站朝的皇子上了几回折子。
有皇子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有皇子认真努力想要解决问题,三皇子就是后者。
这半年多三皇子叫了不少京城的海商过府,昨日又交了一份折子上去,可三皇子却并不满意,一早上又召了两个海商过来,但这些人嘴里也撬不出别的新鲜话。
此时耳边三皇子妃正好说到岳维璟近来的变化,三皇子想想,转头吩咐了随身太监几句。
海禁这个话题最近十分热门,不说他日后有没有那个可能,但作为皇家子嗣,从小就得有这种政治思维。当然,孩子年纪都不大,三皇子没指望他们能写出震耳发聩的文章,但一时没有成果也不要紧,慢慢来,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
岳维璟接到通知时,脸色现出一些怪异,草草打发太监下去后,他看看堆在书案上一堆的邸报,想想一张小胖脸凑到张玉寒面前,咧嘴笑:“先生你什么时候和父王这么心有灵犀了?”
张玉寒入府三个多月,除了给他上课其他精力上都在海禁上。王府里有关这方面的邸报基本都被他看了个遍,听说有时候还会去一些西洋商馆跟那些洋人聊天。
西洋话不仅种类多还难学,岳维璟了解过一阵就不感兴趣了,他还有些好奇,不知道他怎么跟那些洋人聊的,想着张先生跟人鸡同鸭讲的画面,有时候岳维璟还觉得挺乐乎。
当然,他关注这些,主要张玉寒不光自己有兴趣,有时候还会当课题给他讲解。
岳维璟被折磨多日,此时三皇子布置的这篇功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巧得不得了。
张玉寒哪知道三皇子会布置什么功课,他面不改色接受了这句恭维:“赶紧写吧,要是能得你父王一句夸,也算我教出成绩了。”
岳维璟嘿嘿笑了两声,都不用催,很快就交了一篇文章出来。
海商贸易开朝以来一直都有,但朝廷下定决心禁海,其实是因为今年以来,朝中隔几日就能收到海匪上岸劫掠的奏折。
加上近年来海贸发展,有海商开出高价收购丝绸,江南本地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大面积改稻为桑。
今年江南大丰收,当地粮价竟到了一石小麦一两八钱都买不到的程度。
粮食之事牵一发动全身,这才有了禁海之事关注度持续上涨。
张玉寒一边帮着校正文章,一边一心二用想事情。他和罗美娘讨论过这个问题。
改稻为桑引发粮食短缺谷价上涨种种危害就不说了,民以食为天,吃不饱引发造反问题的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所幸朝廷应对及时,斩杀相关涉事者,又调来粮食安抚百姓,这才没酿成大面积民变。
但表面问题解决了,私下种种暗涌却没消失。
江南丝绸交易量变大,银子大量流入民间,导致银价下降,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问题,张玉寒也是废了一点力气才听明白,听懂之后就觉得媳妇担心的确实有道理。
举个例子,银价下降,原本一两白银能买到一百个馒头,眼下只能买五十个,这就是银子购买力不足,百姓要买东西就要拿出更多的银子,等于变相被人收刮了一回。
可直接一刀切也不是好事。罗美娘读过另一个华夏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历史,跟张玉寒说了不少这方面的危害。
张玉寒听得连连点头,有些事情他本来没想得那么深,媳妇一点出来他也觉得挺对的。
再仔细一回味,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禁海种种好处近在眼前,可长远来看确实像坐井观天,长时间关在一个地方不把人关蠢了也要把人关自闭了。
张玉寒就听过一个事,说离南山村挺远的地方有个山沟沟,有一次有个男人不小心误入了,看见里面的村人都是前朝打扮都快把他吓傻了,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村里的人一百多年一直就没出去过,都以为外面还在兵荒马乱打仗呢。
见男人独自一个还可怜他家人都死在外头,这人想想,干脆不解释了,再过来时就拿一些村里不常见的药材布料糖之类的,跟村里人换皮货,狼皮鹿皮换了一大堆,就连虎皮也有两张。就这么一倒一买,男人发财了。山沟沟还挺感谢他冒险过来做买卖。
当时村里老人讲古,张玉寒就觉得,这就是吃了村子闭塞的罪,现在想想禁海之后,大庆跟这个山沟沟其实也差不多了。 ↑返回顶部↑
三皇子也不跟妻子争这个孰是孰非,放下功课,三皇子半躺在榻上欣赏着看妻子忙活了两刻钟的成果,三皇子妃见他面带疲惫,凑过来帮他揉了揉额头。
三皇子闭着眼睛想事,他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说起来这事也跟会试那道“禁海”题目有关系。
能出这道题目,也是因为禁海确实是今年朝中最大的议题,朝臣各有想法,皇上为此还让他们几个能站朝的皇子上了几回折子。
有皇子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有皇子认真努力想要解决问题,三皇子就是后者。
这半年多三皇子叫了不少京城的海商过府,昨日又交了一份折子上去,可三皇子却并不满意,一早上又召了两个海商过来,但这些人嘴里也撬不出别的新鲜话。
此时耳边三皇子妃正好说到岳维璟近来的变化,三皇子想想,转头吩咐了随身太监几句。
海禁这个话题最近十分热门,不说他日后有没有那个可能,但作为皇家子嗣,从小就得有这种政治思维。当然,孩子年纪都不大,三皇子没指望他们能写出震耳发聩的文章,但一时没有成果也不要紧,慢慢来,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
岳维璟接到通知时,脸色现出一些怪异,草草打发太监下去后,他看看堆在书案上一堆的邸报,想想一张小胖脸凑到张玉寒面前,咧嘴笑:“先生你什么时候和父王这么心有灵犀了?”
张玉寒入府三个多月,除了给他上课其他精力上都在海禁上。王府里有关这方面的邸报基本都被他看了个遍,听说有时候还会去一些西洋商馆跟那些洋人聊天。
西洋话不仅种类多还难学,岳维璟了解过一阵就不感兴趣了,他还有些好奇,不知道他怎么跟那些洋人聊的,想着张先生跟人鸡同鸭讲的画面,有时候岳维璟还觉得挺乐乎。
当然,他关注这些,主要张玉寒不光自己有兴趣,有时候还会当课题给他讲解。
岳维璟被折磨多日,此时三皇子布置的这篇功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巧得不得了。
张玉寒哪知道三皇子会布置什么功课,他面不改色接受了这句恭维:“赶紧写吧,要是能得你父王一句夸,也算我教出成绩了。”
岳维璟嘿嘿笑了两声,都不用催,很快就交了一篇文章出来。
海商贸易开朝以来一直都有,但朝廷下定决心禁海,其实是因为今年以来,朝中隔几日就能收到海匪上岸劫掠的奏折。
加上近年来海贸发展,有海商开出高价收购丝绸,江南本地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大面积改稻为桑。
今年江南大丰收,当地粮价竟到了一石小麦一两八钱都买不到的程度。
粮食之事牵一发动全身,这才有了禁海之事关注度持续上涨。
张玉寒一边帮着校正文章,一边一心二用想事情。他和罗美娘讨论过这个问题。
改稻为桑引发粮食短缺谷价上涨种种危害就不说了,民以食为天,吃不饱引发造反问题的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所幸朝廷应对及时,斩杀相关涉事者,又调来粮食安抚百姓,这才没酿成大面积民变。
但表面问题解决了,私下种种暗涌却没消失。
江南丝绸交易量变大,银子大量流入民间,导致银价下降,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问题,张玉寒也是废了一点力气才听明白,听懂之后就觉得媳妇担心的确实有道理。
举个例子,银价下降,原本一两白银能买到一百个馒头,眼下只能买五十个,这就是银子购买力不足,百姓要买东西就要拿出更多的银子,等于变相被人收刮了一回。
可直接一刀切也不是好事。罗美娘读过另一个华夏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历史,跟张玉寒说了不少这方面的危害。
张玉寒听得连连点头,有些事情他本来没想得那么深,媳妇一点出来他也觉得挺对的。
再仔细一回味,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禁海种种好处近在眼前,可长远来看确实像坐井观天,长时间关在一个地方不把人关蠢了也要把人关自闭了。
张玉寒就听过一个事,说离南山村挺远的地方有个山沟沟,有一次有个男人不小心误入了,看见里面的村人都是前朝打扮都快把他吓傻了,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村里的人一百多年一直就没出去过,都以为外面还在兵荒马乱打仗呢。
见男人独自一个还可怜他家人都死在外头,这人想想,干脆不解释了,再过来时就拿一些村里不常见的药材布料糖之类的,跟村里人换皮货,狼皮鹿皮换了一大堆,就连虎皮也有两张。就这么一倒一买,男人发财了。山沟沟还挺感谢他冒险过来做买卖。
当时村里老人讲古,张玉寒就觉得,这就是吃了村子闭塞的罪,现在想想禁海之后,大庆跟这个山沟沟其实也差不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