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龙转凤_分卷阅读_139(1 / 2)
☆、第九十六章 美满
新年初始,举国上下尚且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就被太上皇接连颁下的三道诏书给惊着了——
第一道诏书,太上皇直截了当地言明他此时已能说能写,而其三子夏侯卓在继位理政的短短数月之内便已尽显无能昏君之相;故,为国运计、为百姓计,太上皇决意复位为皇帝!
这道诏书的行文与内容都非常简洁,他老人家甚至没有多费口舌去细数夏侯卓的种种不堪之举,就麻利地夺回了皇权,根本不在意渡江南下的那个朝廷会不会激烈反驳,也不在意天下臣民们怎么看他,更不在意他所夺回的皇权有多大的实际效力……因为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太上皇颁下的诏书,和皇帝颁下的诏书,意义当然是不一样的。
以第一道诏书复位之后,他老人家连半口气都没喘,就更为麻利地颁下了第二道诏书,直白而果决地告诉天下人,他那打从一出生就被封为长公主的掌上明珠,实是男儿之身,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四子!故此,去其长公主封号,复为皇子身份,并改赐其名为宣。
就这样,夏侯宣的身份很自然地从公主转为了皇子。至于更多的内情,还重要么?那显然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他的皇帝老爹还是在诏书里简要解释了几句,用很平和也很淡然的态度,稍稍满足了天下人的好奇心——
他的儿子为什么会被当成女儿养大,那是因为儿子他娘的见识比较低,竟然相信了“双子不详”的无稽说法,所以才搞出了这么一码事,以致儿子自幼时起便无辜地背上了“欺君”的罪名,还要男扮女装,憋屈了十几年。好在儿子本人很争气,而且秉性正直、素有担当,一直抱着“将功折罪”的念头努力上进,终于立下赫赫战功,便诚恳地向他“请罪”。
但作为一个理智的君主和慈和的父亲,老人家表示他并不觉得儿子有罪,反而还算是受了很大的委屈,所以他马上为儿子正名,将此事昭告天下。至于儿子他娘,那才是真的犯了欺君之罪,但念在她也是出于一片慈母之心,便既往不咎了。
至此,偷龙转凤之事可算是有了个定论,正式又合理的定论。
虽说这定论并不是毫无破绽,就比如说双生子于皇室而言究竟是不是不详的?可是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有极蠢的人才会去计较这种“无伤大雅的细节”,大多数人都不会多想,而聪明人则会把这个问题忽略过去,就当是从没考虑过这么个无稽的问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再然后,不等天下人从“公主变皇子”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第三道诏书随即而出:朕之四子夏侯宣贤明仁孝,德才兼备,更有大功于国,实天意所属,兹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立其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其才兴家国,以其能定四海。又及,朕年高有疾,理政乏力,思四海不可以一日旷主,兹传位于皇太子……
这这这!
——毫无疑问,这三道“组合拳”似的诏书真不知道打蒙了多少人!
不过,一旦回过神来,有见识的人也就都明白了,这三道诏书,无非是想告诉天下人两件事:英明神武的长公主其实是个男人!所以他要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了!
没错了,为的,就是“名正言顺”这四个字。
现在还有哪里不顺吗?显然没有,所以宁京城上下都喜乐洋洋地忙碌了起来。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值得略提一句,那就是大魏迁都了——夏侯宣接下传位诏书后,当即表示要在这宁京城、也即开国先祖钦定的国都祭天登基!
从今以后,这座据说镇着龙脉的城,就又是大魏的京都了。而先前的京都则回降为陪都,并复其原名大梁城。
谁会有异议么?当然没有,大家只会觉得一雪前耻,欢欣鼓舞!
尤其是北燕那边锦上添花地传来了捷报,镇北大军已攻破北燕王庭!于是燕贼“也”举朝出逃了,不断地往北退却,收缩防线,并疯狂地征兵,就连老弱妇孺都要扛着刀枪上战场……
不得不说,北燕国主的脾气还真是够硬的,时至如今仍抱着力拼到底的念头。但即便他再怎么硬气,也依旧只是一块躺上了砧板的肉,仅剩的意义就是让大魏新君立威——好在夏侯宣并不急着要他的老命,或者换句话说,这位“仁慈”的皇帝陛下对屠杀老弱妇孺毫无兴趣,更不想因此而勾起北燕百姓的强烈反感。
本来嘛,北燕人在百余年前也是大魏子民,本就不是异族,没必要平添双方的仇恨。夏侯宣想要的,是和谐的统一,自然而然的融合——这跟他对西蛮人的预设处置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温水煮青蛙,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着手——这才是不留隐患的做法,夏侯宣心有成算,所以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不着急,所以就连陆天石和凌远两兄弟也能抽出时间回京参加夏侯宣的登基大典了,好兄弟们都齐聚一堂、一个不落,自是大有一番热闹。
“第一眼看见咱们陛下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个男人,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我的眼神最好!”
热闹的接风宴上,凌远得瑟地拍拍胸脯,咧嘴亮牙——他打了一年多的仗,浑身上下都黑黝黝的了,就是牙齿最白,所以他一亮出牙齿来,对比度非常明显,任谁都会忍不住瞧他——这可真是一个吸引大伙儿注意力的好方式嘿。
“呿,你的眼神好?当初你是怎么形容陛下的,还敢再说一遍嘛?!”陈淑瑶露出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挤兑道。
大家都还记得,凌远当初用的形容词是娘娘腔哎,这时候旧事重提,那不是找抽么?瞧瞧坐在主位上的夏侯宣,虽说他还没有正式祭天登基,但看他那满身威势滔滔、皇气四溢的模样,真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曾经“身为公主”的痕迹了,所以大家伙儿也都很识相地改了称呼,彻底把“殿下”的旧称给扔掉了。
偏偏凌远这人就是爱找抽,连他哥都管不住他,只听他张口就说:“我有什么不敢的?娘娘腔嘛,当初的陛下就是有些别别扭扭的,我眼神特别好,所以才能一语中的!”
噗!大家都为凌远的勇气暗暗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就憋着笑去瞧他们的老大有什么反应—— ↑返回顶部↑
新年初始,举国上下尚且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就被太上皇接连颁下的三道诏书给惊着了——
第一道诏书,太上皇直截了当地言明他此时已能说能写,而其三子夏侯卓在继位理政的短短数月之内便已尽显无能昏君之相;故,为国运计、为百姓计,太上皇决意复位为皇帝!
这道诏书的行文与内容都非常简洁,他老人家甚至没有多费口舌去细数夏侯卓的种种不堪之举,就麻利地夺回了皇权,根本不在意渡江南下的那个朝廷会不会激烈反驳,也不在意天下臣民们怎么看他,更不在意他所夺回的皇权有多大的实际效力……因为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太上皇颁下的诏书,和皇帝颁下的诏书,意义当然是不一样的。
以第一道诏书复位之后,他老人家连半口气都没喘,就更为麻利地颁下了第二道诏书,直白而果决地告诉天下人,他那打从一出生就被封为长公主的掌上明珠,实是男儿之身,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四子!故此,去其长公主封号,复为皇子身份,并改赐其名为宣。
就这样,夏侯宣的身份很自然地从公主转为了皇子。至于更多的内情,还重要么?那显然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他的皇帝老爹还是在诏书里简要解释了几句,用很平和也很淡然的态度,稍稍满足了天下人的好奇心——
他的儿子为什么会被当成女儿养大,那是因为儿子他娘的见识比较低,竟然相信了“双子不详”的无稽说法,所以才搞出了这么一码事,以致儿子自幼时起便无辜地背上了“欺君”的罪名,还要男扮女装,憋屈了十几年。好在儿子本人很争气,而且秉性正直、素有担当,一直抱着“将功折罪”的念头努力上进,终于立下赫赫战功,便诚恳地向他“请罪”。
但作为一个理智的君主和慈和的父亲,老人家表示他并不觉得儿子有罪,反而还算是受了很大的委屈,所以他马上为儿子正名,将此事昭告天下。至于儿子他娘,那才是真的犯了欺君之罪,但念在她也是出于一片慈母之心,便既往不咎了。
至此,偷龙转凤之事可算是有了个定论,正式又合理的定论。
虽说这定论并不是毫无破绽,就比如说双生子于皇室而言究竟是不是不详的?可是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有极蠢的人才会去计较这种“无伤大雅的细节”,大多数人都不会多想,而聪明人则会把这个问题忽略过去,就当是从没考虑过这么个无稽的问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再然后,不等天下人从“公主变皇子”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第三道诏书随即而出:朕之四子夏侯宣贤明仁孝,德才兼备,更有大功于国,实天意所属,兹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立其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其才兴家国,以其能定四海。又及,朕年高有疾,理政乏力,思四海不可以一日旷主,兹传位于皇太子……
这这这!
——毫无疑问,这三道“组合拳”似的诏书真不知道打蒙了多少人!
不过,一旦回过神来,有见识的人也就都明白了,这三道诏书,无非是想告诉天下人两件事:英明神武的长公主其实是个男人!所以他要名正言顺地当皇帝了!
没错了,为的,就是“名正言顺”这四个字。
现在还有哪里不顺吗?显然没有,所以宁京城上下都喜乐洋洋地忙碌了起来。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值得略提一句,那就是大魏迁都了——夏侯宣接下传位诏书后,当即表示要在这宁京城、也即开国先祖钦定的国都祭天登基!
从今以后,这座据说镇着龙脉的城,就又是大魏的京都了。而先前的京都则回降为陪都,并复其原名大梁城。
谁会有异议么?当然没有,大家只会觉得一雪前耻,欢欣鼓舞!
尤其是北燕那边锦上添花地传来了捷报,镇北大军已攻破北燕王庭!于是燕贼“也”举朝出逃了,不断地往北退却,收缩防线,并疯狂地征兵,就连老弱妇孺都要扛着刀枪上战场……
不得不说,北燕国主的脾气还真是够硬的,时至如今仍抱着力拼到底的念头。但即便他再怎么硬气,也依旧只是一块躺上了砧板的肉,仅剩的意义就是让大魏新君立威——好在夏侯宣并不急着要他的老命,或者换句话说,这位“仁慈”的皇帝陛下对屠杀老弱妇孺毫无兴趣,更不想因此而勾起北燕百姓的强烈反感。
本来嘛,北燕人在百余年前也是大魏子民,本就不是异族,没必要平添双方的仇恨。夏侯宣想要的,是和谐的统一,自然而然的融合——这跟他对西蛮人的预设处置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温水煮青蛙,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着手——这才是不留隐患的做法,夏侯宣心有成算,所以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不着急,所以就连陆天石和凌远两兄弟也能抽出时间回京参加夏侯宣的登基大典了,好兄弟们都齐聚一堂、一个不落,自是大有一番热闹。
“第一眼看见咱们陛下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个男人,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我的眼神最好!”
热闹的接风宴上,凌远得瑟地拍拍胸脯,咧嘴亮牙——他打了一年多的仗,浑身上下都黑黝黝的了,就是牙齿最白,所以他一亮出牙齿来,对比度非常明显,任谁都会忍不住瞧他——这可真是一个吸引大伙儿注意力的好方式嘿。
“呿,你的眼神好?当初你是怎么形容陛下的,还敢再说一遍嘛?!”陈淑瑶露出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挤兑道。
大家都还记得,凌远当初用的形容词是娘娘腔哎,这时候旧事重提,那不是找抽么?瞧瞧坐在主位上的夏侯宣,虽说他还没有正式祭天登基,但看他那满身威势滔滔、皇气四溢的模样,真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曾经“身为公主”的痕迹了,所以大家伙儿也都很识相地改了称呼,彻底把“殿下”的旧称给扔掉了。
偏偏凌远这人就是爱找抽,连他哥都管不住他,只听他张口就说:“我有什么不敢的?娘娘腔嘛,当初的陛下就是有些别别扭扭的,我眼神特别好,所以才能一语中的!”
噗!大家都为凌远的勇气暗暗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就憋着笑去瞧他们的老大有什么反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