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豪门男妇难作为_分卷阅读_42(3 / 3)
☆、第142章 一四二
边关的战争进展在京城的人天天都能得到新消息,只是这消息却不是第一手的,要比正常发生的晚上一天,倒不是皇室刻意压下消息,而是从边关到京城的距离实在有些远,在没有电话,电报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之前,一天这样的消息传送已经是很快的。
吴岱栂每天都会给儿子读一读关于战争的事,他可不想让儿子只知道读书,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人只配做书呆子,若是放出去为官,可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吴岱栂读报的时候,李瑾也会在一边听,吴岱栂会适时的问李瑾一些问题。跟在先生身边久了,李瑾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害羞,现在也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吴岱栂并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的身上,他不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就像他之前和李瑾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李瑾跟在吴岱栂身边成长了不少,他觉得如果可以,不再想回到皇宫,他想要四处走走看看,想知道百姓真真要的是什么,想要知道到底是天圆地方,还是地圆天方,如果是地圆,那么另一边的人会不会掉下去,太阳在他们这里是东边升起,到了那边会不会从西边升起。李想知道别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说着什么话?是像他们一样?李瑾对外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也向先生问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吴岱栂支持瑾出去看看,但他并不支持李瑾跨过海洋去世界的另一端,现在的交通工具非常的简陋,船只行在河里,倒是可行,若是横跨海洋就不见得安全。李瑾清楚他能走出去的可能性不大,但先生不是说过,人要有梦想,不管梦想能不能成真,人都要有一个要为之努力的梦。
吴岱栂对战争的关注很高,引起了林继善的注意,“对战争很担心?放心,四王爷不会输。”林继善倒不会觉得吴岱栂过度关心战事会是因为某个人,他觉得吴岱栂的关心更多是担心会不会波及无辜的百姓。
“我不担心输赢的问题,我只是担心会不会有人趁乱发战争财,边关的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是此时再被本朝无良的商人趁乱哄抬价格,他们的生活恐怕就更难了。”吴岱栂说完之后谈了口气,他也只能是担心一下,实际行动上,他却是什么忙都帮不了。这会儿边关封城,就算是他送去一大批的物资,估计也运不进城。
“如果是担心这个,我觉得是你想太多了,早在天子登基之初就明令商人在战事期间不允许出现哄抬价格事件发生,若有人犯此大罪,便要抄得家产,发配边关,永不能回原地。”林继善说完之后,嘴角微微上扬,“以前边关不是什么好地方,现在却不一样了,若是有人犯了此罪,怕是不会再发配边关了。”
“也是,现在边关可比以前强多了,也安全,听说附近不少村子的人想要搬过去住,只是城就那么大,耕地不能动,若想收下外来的人,就只能强盖房子,人口多了,人均占地就要少了,估计当地的百姓是不愿意有外来人口的。”吴岱栂摇了摇头,不论时代里农民的实际地位是样的,他们依旧看不起商人,觉得行商之人要低他们一等。土地是农之根本,农民自然不想让别人分了他们刨食之本,在吴岱栂看来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被改变的,就算是未来,抗战了那么多年,又不推了几座大山,又是打倒了多少阶级,可又能怎样,一些人骨子里高人一等观念还是存在的,讲人人平等,也不过是个口号而已。
“是不愿意,但若是上面开口说话,百姓再不愿意也不行,边关的税要比旁的地方少上很多,徭役也比其他地方少,就是战火多了一些,若是此次能一举将蛮子打疼了,让蛮子老实了,边关给安稳几年。”林继善给吴岱栂分析着边关百姓的生活,“若是此,边关就要开发荒地,城也有可能外扩一些。”林继善说完之后微微皱起眉,这样的话,城墙就要重建。
“可以建外城,这样就有两道防线。”吴岱栂可不觉得这是重建,内外两城,可以说是更为坚固,若是有大型的机器,他甚到觉得还可以多弄一些东西。
战争的结果如同众人猜测的一般,四王爷琮领的将士没下多大的功夫便把蛮子的生命全数留下,城外也是炸得一片狼藉,想要恢复原来的样子,得些年月。四王爷自然不是只想把来敌打跑就行,要么让蛮子彻底的投降归顺,要么就是打得他们无力还击,没了再打仗的心思。前者,四王爷觉得养蛮子就是养一群白眼狼,后者便是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蛮子还会卷土重来,差的只是时间而已。四王爷其实也挺恼,在攻打蛮子之前,四王爷给吴岱栂去了封信,他想听听天智者的意见。
而京城里,文官们就应不应该把蛮子打疼的问题进行着一边倒的劝阻,文人们觉得,既然蛮子已经退了,就没有必要再追了,而且他们还觉得应该把每一个城都弄得和边关一样,这样以后也不用养兵了,只要城墙坚固就行了。四王爷是没听到,若是听到了,估计会直接要了这些文官的脑袋,还不养兵,文官的脑子里装的是大酱吗?全都是蛆。
报纸上对朝廷里文官的提议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记者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言论,记者写的东西有些忧国忧民了,谈到以后一旦没有兵,若是外敌来犯时,国将如何。写得有些夸大,百姓看了之后却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百姓思想非常的统一,文官们按的是什么心啊?这个问题不只百姓在想,连天子也在想这个问题,文官是不是觉得他们在朝里占的位置很多,话语权也就多了,想要把武将全都打压下去,不养兵!他们是不是觉得日子过得舒心了?
吴岱栂看完报纸后摇了摇头,回想上辈子的几个朝代的盛世,除了宋,清之外,其他的盛世哪个不是刚刚建成国,兵多马壮良将,朝内文武相持平,甚至可能更为重武一些,被除之外的宋,有杨家将,有岳飞,而清朝时,康乾盛世不说真与假,那时的八旗至少还没养尊处优到把祖宗抢下江山的东西扔了,呈岱栂觉得到清朝从开始就是一个差错,康熙是个穷的,雍正倒是赚了不少,却全都被乾隆给败家了。接到四王爷的信之后,吴岱栂突然想起一个词……一国两制。吴岱栂立刻把这个想法跟林继善说了一下,让四王爷把蛮子的土地占了,然后派兵驻扎,让蛮子自己推出管理的人,蛮子是不能有属于他们的士兵。吴岱栂说得非常笼统,但经过林继善润笔之后,便是一份以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份计划。这个计划不能通过其他人转交给天子,林继善便派人请三王爷过来溜达的时候,把计划给王爷看。
三王爷非常重示,看过一遍之后,带着林继善就进了京。四王爷接到密旨时,已然是五天后,士兵一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因为这次仗打得让他们个个觉得不过隐,他们还没做什么,蛮子的队伍全都灭了。另外,他们也是被非常容易的胜仗弄得心理过度兴奋,不把蛮子放在眼里。四王爷看完密旨后,大手抬起拍了拍头,随后又一个用力拍了下桌子,看向军营外的士兵,四王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占地好弄,可派兵驻守在蛮子的土地,四王爷不放心啊!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是计策非常好,好到他觉得一旦可行,他都想把四周没事总过来弄些事端的邻居全都这么办了。
林继善从京城回来握着吴岱栂的手,这一次进京,他觉得天子看他的眼神怪怪的,除了聊计划之外,天子也问了问李瑾的问题,最让林继善发怵的是,天子居然要给他儿子和李瑾指婚,这两个年纪的差距也太大了。这事,林继善不好跟吴岱栂讲,看着李瑾的眼神变得十分的复杂,林继善在想是天子决定的,还是李瑾求的?好在三王爷打着岔,说李瑾太大了,要指婚也得比庆丰小才行。看着天子认真考虑的样子,林继善心里忧,天子到底有多想要把他们和皇室绑在一起。
林继善还是太嫩,并不了解上位者的心理,当时吴岱栂并没有显露出什么,才会让天子同意三王爷的说法,现在越发的觉得当的决定是个错误,不找机会把错误补上,天子是心里没底。在天子看来,哪怕林家的地位现在还不够高,可若干年后,林继善的儿子绝对可以配得上他家的娣。
☆、第143章 一四三
指婚的事让林继善和吴岱栂心有余悸,还不等他们做其他的想法,一道圣旨下来,让两人心惊胆颤,四县的发展还没到可以让两人功成身退的地步,可皇上却让两人把重担卸下,给林继善封了一个户部大臣,主管财政,吴岱栂则被封了一个大臣侍郎,辅佐林继善。听完圣旨之后,两人的心思各异,林继善觉得突来的升迁,里面肯定有什么,在赴任之前,林继善觉得应该听听外公和父亲的意见。吴岱栂的心思变化就多了一些,不知内容之前,吴岱栂担心是不是要旨婚啊,听完之后,吴岱栂也不知该松口气,还是应该恼男男不平等。
收拾行李准备回京,两人要交代的事情很多,不论是工部还是县里办公的衙门,哪怕是在林继善赴任之后,四县没有发生过偷盗之事,更没有命案,但大事小情要交接的事情何等的多。至于当初跟着他们来的李大人,在交接之时,被林继善忽略了,李大人自打闹完辞官之后,就再也没有拿过月例,连分配的工作也变得非常少,甚至没有,工作的桌子也被人占了去,可李大人仍是干得劲劲的,每天都会去衙门,弄得人是哭笑不得,门口的衙役拦着,他就走偏门,总之他就是能进得去,关于这点也着实让人佩服。
临走要交代的事情太多太多,两人不得不一拖再拖,当两人把东西都拖上马车时,已经是半个多月后,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再看看四县发生的变化,虽然没有完成两人刚来时的目标,但也是让四县各村的村民兜里都有钱,至于房子的事,就只能让后来的县令跟进了。
家里的下人早已经把东西收拾好送进了京城文府,留下的也就只是跟在两人身边的小厮,离开四县,林继善和吴岱栂都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最无忧无虑的大概也就只有小庆丰了。上了马车,两位小厮在前面驾车,拐出巷口,马车便停了下来,小厮忙往马车送了句话,“少爷,夫人,外面有很多百姓。”
“继续走。”车里的林继善手握成拳,四县是开始,说他执政有方,不如说他和吴岱栂配合着发展种植,帮助百姓致富,而外面的村民也着实从中得到了好处。四县的每一个变化里都有吴岱栂的智慧,相比起来,他所做的事情少之又少,且不值得一提,如果吴岱栂不是娣,那么他的成就绝对不会只是从旁协助,握着吴岱栂的手,林继善对歧视越发的痛恨,却无可奈何。“委屈你了。”
吴岱栂对林继善突然冒出的话有些摸不清头脑,不解的看向对方,林继善没有多加解释,马车因为路两边的站满了人,行动起来有些缓慢,到达城门口用了半个时辰,林继善开口问驾车的小厮,路边可还有人。小厮给了个肯定的回答,送行的人一路跟了过来,他们没有出言挽留,应该是知道即便是说挽留的话,车里的人也不会留下,在圣旨大过天的时代,没有人敢抗旨,但是人们的思想中很大程度的自私也让他们不想放两人,不准确的说是林吴氏走,他们甚至觉得有林吴氏在,他们的钱袋绝对是满满的,如果林吴氏走了,把方法也带走了,以后别人也知道怎么种地,那么他们就赚不到钱了。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二个,吴岱栂要感谢“民斗不过官”的思想,要不然,他的项上人头保不齐会被搬家。
林继善在城门外下了车,向城里的百姓行了大礼后,转身上了马车,让小厮驾车,告别了四县。
赶往京城,没有像离开京城时那么慢,不到半日便进了城,直奔文府。林文良因为督建有功,现在已经是工部的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建设方面的事。朝廷给林文良分了府,只是林文良觉得他们在文府住得挺好的,岳父大人独住,说句不好听的话,人老了还是要有家人在身边的好。想到文老爷子,林文良便想到家中的老母亲,想到林家,不得不长叹口气。对生养自己的母亲,林文良的心情非常复杂,如果母亲不是那样一味的把林家的名号看得那么重……林文良知自己劝服不了母亲,他说得再多,在母亲看来,只要不是为了林家,那么便就是他的错。
下了朝,林文良便赶着往家走,今天儿子和儿媳带孙子回来,林文良可是早就盼着了。小孙子现在应该会走路了吧!应该会说话了,也不知会不会叫祖父。林文良的步伐更快了,顾不上四周同僚的招呼,出了皇宫,直奔接他的马车。林文良回到府上,还未进门,门守便告诉他小少爷和夫人带着小公子回来了。
文府主厅里一片欢乐,小庆丰时不时冒出的话让大家笑得不行。文老爷子更是喜欢得抱在怀里不松手。林文氏拉着吴岱栂的手,念了几遍辛苦了,比起儿子的掌管一方土地而言,吴岱栂背负的压力其实更大一些。吴岱栂并不觉得辛苦,种地之事对于他来讲,算是轻松。林文氏想到以后儿子一家三口在家里住,心里那叫一个乐,天天可以看到孙子不说,还不用担心儿子和儿媳。晚上吃过饭,文老爷子便让儿子去哄重孙玩,将其他人叫进了书房。
四人坐下之后,文老爷子便把他分析的情况讲了一下,林文良在一边时不时的会补上一句,说来说去,天子看中的还是吴岱栂天智者脑子里的东西。吴岱栂叹了口气,他一辈子也别想离开,过他所期盼的,单纯的种地生活。林继善握紧吴岱栂的手,吴岱栂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明了,可现在哪容得他们说退就退。 ↑返回顶部↑
边关的战争进展在京城的人天天都能得到新消息,只是这消息却不是第一手的,要比正常发生的晚上一天,倒不是皇室刻意压下消息,而是从边关到京城的距离实在有些远,在没有电话,电报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之前,一天这样的消息传送已经是很快的。
吴岱栂每天都会给儿子读一读关于战争的事,他可不想让儿子只知道读书,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人只配做书呆子,若是放出去为官,可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吴岱栂读报的时候,李瑾也会在一边听,吴岱栂会适时的问李瑾一些问题。跟在先生身边久了,李瑾也不像刚开始那样害羞,现在也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吴岱栂并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的身上,他不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就像他之前和李瑾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李瑾跟在吴岱栂身边成长了不少,他觉得如果可以,不再想回到皇宫,他想要四处走走看看,想知道百姓真真要的是什么,想要知道到底是天圆地方,还是地圆天方,如果是地圆,那么另一边的人会不会掉下去,太阳在他们这里是东边升起,到了那边会不会从西边升起。李想知道别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说着什么话?是像他们一样?李瑾对外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也向先生问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吴岱栂支持瑾出去看看,但他并不支持李瑾跨过海洋去世界的另一端,现在的交通工具非常的简陋,船只行在河里,倒是可行,若是横跨海洋就不见得安全。李瑾清楚他能走出去的可能性不大,但先生不是说过,人要有梦想,不管梦想能不能成真,人都要有一个要为之努力的梦。
吴岱栂对战争的关注很高,引起了林继善的注意,“对战争很担心?放心,四王爷不会输。”林继善倒不会觉得吴岱栂过度关心战事会是因为某个人,他觉得吴岱栂的关心更多是担心会不会波及无辜的百姓。
“我不担心输赢的问题,我只是担心会不会有人趁乱发战争财,边关的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是此时再被本朝无良的商人趁乱哄抬价格,他们的生活恐怕就更难了。”吴岱栂说完之后谈了口气,他也只能是担心一下,实际行动上,他却是什么忙都帮不了。这会儿边关封城,就算是他送去一大批的物资,估计也运不进城。
“如果是担心这个,我觉得是你想太多了,早在天子登基之初就明令商人在战事期间不允许出现哄抬价格事件发生,若有人犯此大罪,便要抄得家产,发配边关,永不能回原地。”林继善说完之后,嘴角微微上扬,“以前边关不是什么好地方,现在却不一样了,若是有人犯了此罪,怕是不会再发配边关了。”
“也是,现在边关可比以前强多了,也安全,听说附近不少村子的人想要搬过去住,只是城就那么大,耕地不能动,若想收下外来的人,就只能强盖房子,人口多了,人均占地就要少了,估计当地的百姓是不愿意有外来人口的。”吴岱栂摇了摇头,不论时代里农民的实际地位是样的,他们依旧看不起商人,觉得行商之人要低他们一等。土地是农之根本,农民自然不想让别人分了他们刨食之本,在吴岱栂看来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被改变的,就算是未来,抗战了那么多年,又不推了几座大山,又是打倒了多少阶级,可又能怎样,一些人骨子里高人一等观念还是存在的,讲人人平等,也不过是个口号而已。
“是不愿意,但若是上面开口说话,百姓再不愿意也不行,边关的税要比旁的地方少上很多,徭役也比其他地方少,就是战火多了一些,若是此次能一举将蛮子打疼了,让蛮子老实了,边关给安稳几年。”林继善给吴岱栂分析着边关百姓的生活,“若是此,边关就要开发荒地,城也有可能外扩一些。”林继善说完之后微微皱起眉,这样的话,城墙就要重建。
“可以建外城,这样就有两道防线。”吴岱栂可不觉得这是重建,内外两城,可以说是更为坚固,若是有大型的机器,他甚到觉得还可以多弄一些东西。
战争的结果如同众人猜测的一般,四王爷琮领的将士没下多大的功夫便把蛮子的生命全数留下,城外也是炸得一片狼藉,想要恢复原来的样子,得些年月。四王爷自然不是只想把来敌打跑就行,要么让蛮子彻底的投降归顺,要么就是打得他们无力还击,没了再打仗的心思。前者,四王爷觉得养蛮子就是养一群白眼狼,后者便是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蛮子还会卷土重来,差的只是时间而已。四王爷其实也挺恼,在攻打蛮子之前,四王爷给吴岱栂去了封信,他想听听天智者的意见。
而京城里,文官们就应不应该把蛮子打疼的问题进行着一边倒的劝阻,文人们觉得,既然蛮子已经退了,就没有必要再追了,而且他们还觉得应该把每一个城都弄得和边关一样,这样以后也不用养兵了,只要城墙坚固就行了。四王爷是没听到,若是听到了,估计会直接要了这些文官的脑袋,还不养兵,文官的脑子里装的是大酱吗?全都是蛆。
报纸上对朝廷里文官的提议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记者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言论,记者写的东西有些忧国忧民了,谈到以后一旦没有兵,若是外敌来犯时,国将如何。写得有些夸大,百姓看了之后却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百姓思想非常的统一,文官们按的是什么心啊?这个问题不只百姓在想,连天子也在想这个问题,文官是不是觉得他们在朝里占的位置很多,话语权也就多了,想要把武将全都打压下去,不养兵!他们是不是觉得日子过得舒心了?
吴岱栂看完报纸后摇了摇头,回想上辈子的几个朝代的盛世,除了宋,清之外,其他的盛世哪个不是刚刚建成国,兵多马壮良将,朝内文武相持平,甚至可能更为重武一些,被除之外的宋,有杨家将,有岳飞,而清朝时,康乾盛世不说真与假,那时的八旗至少还没养尊处优到把祖宗抢下江山的东西扔了,呈岱栂觉得到清朝从开始就是一个差错,康熙是个穷的,雍正倒是赚了不少,却全都被乾隆给败家了。接到四王爷的信之后,吴岱栂突然想起一个词……一国两制。吴岱栂立刻把这个想法跟林继善说了一下,让四王爷把蛮子的土地占了,然后派兵驻扎,让蛮子自己推出管理的人,蛮子是不能有属于他们的士兵。吴岱栂说得非常笼统,但经过林继善润笔之后,便是一份以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份计划。这个计划不能通过其他人转交给天子,林继善便派人请三王爷过来溜达的时候,把计划给王爷看。
三王爷非常重示,看过一遍之后,带着林继善就进了京。四王爷接到密旨时,已然是五天后,士兵一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因为这次仗打得让他们个个觉得不过隐,他们还没做什么,蛮子的队伍全都灭了。另外,他们也是被非常容易的胜仗弄得心理过度兴奋,不把蛮子放在眼里。四王爷看完密旨后,大手抬起拍了拍头,随后又一个用力拍了下桌子,看向军营外的士兵,四王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占地好弄,可派兵驻守在蛮子的土地,四王爷不放心啊!可他又不得不承认,这是计策非常好,好到他觉得一旦可行,他都想把四周没事总过来弄些事端的邻居全都这么办了。
林继善从京城回来握着吴岱栂的手,这一次进京,他觉得天子看他的眼神怪怪的,除了聊计划之外,天子也问了问李瑾的问题,最让林继善发怵的是,天子居然要给他儿子和李瑾指婚,这两个年纪的差距也太大了。这事,林继善不好跟吴岱栂讲,看着李瑾的眼神变得十分的复杂,林继善在想是天子决定的,还是李瑾求的?好在三王爷打着岔,说李瑾太大了,要指婚也得比庆丰小才行。看着天子认真考虑的样子,林继善心里忧,天子到底有多想要把他们和皇室绑在一起。
林继善还是太嫩,并不了解上位者的心理,当时吴岱栂并没有显露出什么,才会让天子同意三王爷的说法,现在越发的觉得当的决定是个错误,不找机会把错误补上,天子是心里没底。在天子看来,哪怕林家的地位现在还不够高,可若干年后,林继善的儿子绝对可以配得上他家的娣。
☆、第143章 一四三
指婚的事让林继善和吴岱栂心有余悸,还不等他们做其他的想法,一道圣旨下来,让两人心惊胆颤,四县的发展还没到可以让两人功成身退的地步,可皇上却让两人把重担卸下,给林继善封了一个户部大臣,主管财政,吴岱栂则被封了一个大臣侍郎,辅佐林继善。听完圣旨之后,两人的心思各异,林继善觉得突来的升迁,里面肯定有什么,在赴任之前,林继善觉得应该听听外公和父亲的意见。吴岱栂的心思变化就多了一些,不知内容之前,吴岱栂担心是不是要旨婚啊,听完之后,吴岱栂也不知该松口气,还是应该恼男男不平等。
收拾行李准备回京,两人要交代的事情很多,不论是工部还是县里办公的衙门,哪怕是在林继善赴任之后,四县没有发生过偷盗之事,更没有命案,但大事小情要交接的事情何等的多。至于当初跟着他们来的李大人,在交接之时,被林继善忽略了,李大人自打闹完辞官之后,就再也没有拿过月例,连分配的工作也变得非常少,甚至没有,工作的桌子也被人占了去,可李大人仍是干得劲劲的,每天都会去衙门,弄得人是哭笑不得,门口的衙役拦着,他就走偏门,总之他就是能进得去,关于这点也着实让人佩服。
临走要交代的事情太多太多,两人不得不一拖再拖,当两人把东西都拖上马车时,已经是半个多月后,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再看看四县发生的变化,虽然没有完成两人刚来时的目标,但也是让四县各村的村民兜里都有钱,至于房子的事,就只能让后来的县令跟进了。
家里的下人早已经把东西收拾好送进了京城文府,留下的也就只是跟在两人身边的小厮,离开四县,林继善和吴岱栂都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最无忧无虑的大概也就只有小庆丰了。上了马车,两位小厮在前面驾车,拐出巷口,马车便停了下来,小厮忙往马车送了句话,“少爷,夫人,外面有很多百姓。”
“继续走。”车里的林继善手握成拳,四县是开始,说他执政有方,不如说他和吴岱栂配合着发展种植,帮助百姓致富,而外面的村民也着实从中得到了好处。四县的每一个变化里都有吴岱栂的智慧,相比起来,他所做的事情少之又少,且不值得一提,如果吴岱栂不是娣,那么他的成就绝对不会只是从旁协助,握着吴岱栂的手,林继善对歧视越发的痛恨,却无可奈何。“委屈你了。”
吴岱栂对林继善突然冒出的话有些摸不清头脑,不解的看向对方,林继善没有多加解释,马车因为路两边的站满了人,行动起来有些缓慢,到达城门口用了半个时辰,林继善开口问驾车的小厮,路边可还有人。小厮给了个肯定的回答,送行的人一路跟了过来,他们没有出言挽留,应该是知道即便是说挽留的话,车里的人也不会留下,在圣旨大过天的时代,没有人敢抗旨,但是人们的思想中很大程度的自私也让他们不想放两人,不准确的说是林吴氏走,他们甚至觉得有林吴氏在,他们的钱袋绝对是满满的,如果林吴氏走了,把方法也带走了,以后别人也知道怎么种地,那么他们就赚不到钱了。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二个,吴岱栂要感谢“民斗不过官”的思想,要不然,他的项上人头保不齐会被搬家。
林继善在城门外下了车,向城里的百姓行了大礼后,转身上了马车,让小厮驾车,告别了四县。
赶往京城,没有像离开京城时那么慢,不到半日便进了城,直奔文府。林文良因为督建有功,现在已经是工部的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建设方面的事。朝廷给林文良分了府,只是林文良觉得他们在文府住得挺好的,岳父大人独住,说句不好听的话,人老了还是要有家人在身边的好。想到文老爷子,林文良便想到家中的老母亲,想到林家,不得不长叹口气。对生养自己的母亲,林文良的心情非常复杂,如果母亲不是那样一味的把林家的名号看得那么重……林文良知自己劝服不了母亲,他说得再多,在母亲看来,只要不是为了林家,那么便就是他的错。
下了朝,林文良便赶着往家走,今天儿子和儿媳带孙子回来,林文良可是早就盼着了。小孙子现在应该会走路了吧!应该会说话了,也不知会不会叫祖父。林文良的步伐更快了,顾不上四周同僚的招呼,出了皇宫,直奔接他的马车。林文良回到府上,还未进门,门守便告诉他小少爷和夫人带着小公子回来了。
文府主厅里一片欢乐,小庆丰时不时冒出的话让大家笑得不行。文老爷子更是喜欢得抱在怀里不松手。林文氏拉着吴岱栂的手,念了几遍辛苦了,比起儿子的掌管一方土地而言,吴岱栂背负的压力其实更大一些。吴岱栂并不觉得辛苦,种地之事对于他来讲,算是轻松。林文氏想到以后儿子一家三口在家里住,心里那叫一个乐,天天可以看到孙子不说,还不用担心儿子和儿媳。晚上吃过饭,文老爷子便让儿子去哄重孙玩,将其他人叫进了书房。
四人坐下之后,文老爷子便把他分析的情况讲了一下,林文良在一边时不时的会补上一句,说来说去,天子看中的还是吴岱栂天智者脑子里的东西。吴岱栂叹了口气,他一辈子也别想离开,过他所期盼的,单纯的种地生活。林继善握紧吴岱栂的手,吴岱栂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明了,可现在哪容得他们说退就退。 ↑返回顶部↑